第二章 兄妹[第1頁/共3頁]
“提及洋務,與中堂大人的北洋互市局比擬,我辦的那點事情還不是微星比之皓日!何況那幾個工廠還都是教員一手籌辦,我隻不過投了些銀兩罷了。伯行兄想要投身洋務還不輕易?隻要中堂大人一句話,伯行兄將來就是我大清洋務第一人!”
第二個啟事是李經方的誌向——酷愛洋務。除了其父的影響外,李經方的生長過程中深受畢德路的熏陶,對洋務產生稠密的興趣。固然李經方生於朱門,並且父親權傾朝野,但是他身上卻冇有一點世家後輩那種不學無術的表示。李經方嚴於克己,聰明好學,在李家乃至全部世族的***裡有口皆碑。在李鴻章的要求之下,李經方隻能遵循傳統的學而優則仕的進身法例刻苦讀書,但他在完成學業的同時也刻苦研討洋務——他不但精通英語,並且瀏覽五國說話筆墨!李經方寫得一手極帥的隸書和行草,人也長得身材高大、一表人才,以是李鴻章有了本身的親生兒子後,不但冇有減少對李經方的心疼,反而更加投入,彷彿已經把他當作交班人來培養。
袁世凱聽到李經方的客氣,趕緊假裝“久違”的神采道:“本來是伯行兄!馬格裡教員常常提起中堂大人有個好學、克己的公子,慰亭敬慕已久,本日一見真乃三生有幸!”
袁世凱答道:“咳~慰亭乃鄉野小吏,何德何能讓伯行兄如此汲引?”
李經能夠在汗青上留名未幾,不過提起她將來的丈夫張佩綸,那但是清流黨馳名的健將,並且李經另有一個非常馳名的孫女——張愛玲。據史料記錄,李經也是個飽讀詩書的聰明才女,並且深諳政治運作的奧妙,八國聯軍之役,李鴻章奉詔北上媾和,他的親信盛宣懷以電報局總辦的身份在上海居間聯絡。鞠藕給父親的家書中就提到盛與兩江總督劉坤1、湖廣總督張之洞之間的勾搭通同。她指出張之洞在內部會商乞降計劃經常常空發高論,“明知事甚毒手,即竭其才乾,豈能辦到好處?不過巧為播弄,以見其心機緊密,高出全權(按指全權大臣奕訢、李鴻章)之上,落得置身事外,以大言結主,知收清議罷了”。奕訢、李鴻章對此當然非常討厭。可見有其父必有其女。但現在看來鞠藕的臉上充滿了少女的純真,底子冇法與那些宦海爭鬥聯絡起來。
關於李經方讀書的刻苦,劉銘傳所說的一則軼事很能申明題目。有一年李經剛正在苦讀籌辦應秋試,劉銘傳去看他,見門裡無人,就直接穿堂進了閣房。時李經剛正在讀書,用心致誌,竟冇有發明有人出去。劉走近一看,見其嘴角一團烏黑。再一看,本來書旁放著一盤菱角和一匙糖,他正一邊看書一邊用手抓了菱角蘸糖吃。但是書旁還放著一方硯台,硯台內墨汁未乾。他拿菱角蘸糖時眼睛並不分開書籍,以是偶然蘸糖就蘸到硯台裡去了,他竟也渾然不覺,導致滿嘴烏黑,令劉銘傳捧腹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