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內務府簡介[第1頁/共4頁]
軍機大臣的事情:
總理衙門下設南、北洋互市大臣。最後南北洋大臣為專職,由大班化的官僚薛煥、崇厚任職,後彆離由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兼任。但是,北洋互市大臣、南洋互市大臣與總理衙門在停業上的乾係是平行的,隻是在碰到疑問題目時,可與總理衙門谘商,由總理衙門備參謀和代奏朝廷。
軍機處建立於雍正七年(1729年),初名“軍機房”,不久改稱“辦理軍機處”,乾隆今後省去“辦理”二字,遂簡稱為“軍機處”了。軍機處本為辦理軍機事件而設,但因它便於闡揚君主**獨裁,以是一旦呈現以後,便被天子抓往不放,不但常設不廢,並且其權柄愈來愈擴大。軍機處的職官有軍機大臣,俗稱“雄師機”,有軍機章京,俗稱“小軍機”。軍機大臣由天子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等官員內特選,有些也由軍機章京升任。軍機大臣之任命,其項目為“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所謂“行走者”,即入值辦事之意。軍機大臣冇有定額,軍機處初設時為三人,今後增加到4、五人至8、九人,最多至十一人。軍機章京初無定額,至嘉慶初年,始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人,共三十二人,滿、漢章京又各分兩班值班,每班八人。軍機章京之任命,或稱為“軍機司員上行走”,或稱為“軍機章京上行走”。
總理衙門的構造體製,“統統均仿照軍機處辦理”。設總理大臣三員至十幾員不等,由親王一人總領,其他稱大臣、大臣上行走、大臣學習上行走等;另設總辦章京、幫辦章京、章京多少人。
總理衙門最後主持交際與互市事件,厥後擴大辦理辦工廠、修鐵路、開礦山、辦黌舍、派留門生等,權力越來越大,舉凡交際及與本國有關的財務、軍事、教誨、礦務、交通等,無不歸該衙門統領,成為清當局的首要決策機構。
彆的,外務府還統領有三大殿,辦理慈寧宮、壽康宮處,禦藥房、壽藥房,文淵閣,黃武殿修書處,禦書處,養心殿造辦處,鹹安宮官學,景山官學,敬事房等。此中敬事房為辦理宮內寺人的機構。
上駟院,設兼管大臣、卿、堂主事、筆帖式、下分擺佈二司,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委署主事,掌禦用馬匹。
簡稱“總理衙門”、“總署”、“譯署”,為清當局為辦洋務及交際事件而特設的中心機構,於1861年1月20日由鹹豐帝批準建立。總理衙門存在了40年,直到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據清當局與列強簽訂的《辛醜條約》第12款規定,改成外務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5、過朱:天子硃筆改定奏摺。
首要部屬機構:
管帳司,設郎中、員外郎、六主、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掌外務府出納及莊園地畝之事。先用宮女、寺人,亦由該司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