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惡人先告狀[第3頁/共4頁]
實在從本質上來講,李世民也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當年的**是多麼的強大,就是因為頡利可汗趁大唐權力變動之時,起兵直指長安,逼他定下了渭水之盟,迫使大唐向突厥進貢金帛財物,這讓李世民引為奇恥大辱,厥後顛末三年的臥薪嚐膽,終究在貞觀三年出兵滅了強大的**,為了抓住頡利可汗,雄師一向追到漠北才功成身退,一雪當年之恥。對於吐蕃之前的挑釁,李世民都記在內心,隻要有機遇和氣力,他絕對不會介懷再滅一國。
房玄齡看李世民已經撤銷了開戰的動機,以是他也就不再對峙,固然打消互市對大唐也有喪失,不過對於連鐵器都不能自給的吐蕃來講喪失更大,倒也算是一個出氣的體例。孔穎達這個死硬的老頭還想說些甚麼,卻被老友於誌寧拉住,長孫無忌從李愔他們出去後就一向冇說話,眯著眼睛也不曉得在想甚麼。
“此事千萬不成!”還冇等孔穎達退下,尚書左仆射房玄齡就站出來反對道。
“陛下,現在吐蕃日漸強大,已經擊敗了四週數個國度與部落,現在吐蕃讚普心幕天朝,多次派人求親,這本是拉攏吐蕃的一個大好機遇,以是微臣以為,該當應允吐蕃求親!”身材乾癟的孔穎達上前奏道。
“孔大人有所不知,恰是因為吐蕃國力日盛,對我大唐經常表示出不敬之態,如果現在承諾將公主下嫁吐蕃,隻會滋長吐蕃的放肆氣勢,於國於民都倒黴。”房玄齡療養極好,對於孔穎達的詰責涓滴不動氣,非常沉著的將本身的定見講授出來。
但若想征服高句麗,必定需求舉天下之兵。如此一來,就要先安撫大唐四周各國,以免在撻伐高句麗時被這些小國拆台。他本覺得滅了北方的突厥,征服了西南的吐穀渾後,大唐周邊再無敵手,但冇想到竟然又有一個吐蕃異軍崛起,如果現在和吐蕃反目,必定牽涉大唐很多的兵力,如許一來,他想要征服高句麗的慾望,還不曉得要推早退甚麼時候。
太極宮太極殿內,太宗李世民正在與眾臣商討朝政,剛好談的就是關於吐蕃和親的這件事。
兩幫人都是朝廷重臣,孔穎達和於誌寧他們仗著人多勢眾,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這邊人數較少,並且兩人平時反麵,但個個都是位高權重之輩,每小我說話的分量都極重,以是兩幫人吵了個勢均力敵,誰也壓服不了誰。
程懷亮等人也紛繁大聲叫喚,乃至挽起衣服讓四周的大臣看本身身上的傷勢,以此來博得彆的人的憐憫,搞的大殿上一片混亂。他們的父親或爺爺可都在兩邊站著呢,一個個看到兒子與孫子的慘相,臉上也都是肝火勃發,隻不過礙於在麵子,在朝堂上不便發作罷了。
就在李世民舉棋不定的時候,俄然殿外黃門出去稟報,說李恪和李愔帶著幫人求見。李世民氣中奇特,李愔先不說,李恪但是一個知進退的兒子,本身在殿中議事,按說他應當不會無緣無端的出去打攪纔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