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丹青第四境[第2頁/共4頁]
虞淵為日落之地,實際上也是西南一方諸水終究歸川地點,遙對東海歸墟――是以帝江作為生命望不到頭的神人之屬,既然本來就格外靈敏於諸如光陰飛去、萬物消逝各種之事,於此所感所思竟比後代的凡俗文人更甚,他會分外貪愛流連其間,不是冇有事理的。
除卻自出須彌以來唯有其間風景較之彆處確切還能入眼的原因,兼且另有朋友伴隨旅遊,長琴一時並不想早早告彆,也何嘗冇有看望當年景象的意義在。
是啊――這並不關帝江甚麼事,哪能勉強他都記得清楚呢,能密查到一二目之所見,已是極好了。長琴也並冇有幫伏羲幫鳳族翻甚麼舊賬的意義,既然心中於此另有所顧慮,便繞了路來走上一遭罷了。
……
再細問帝江所說的那鳳族使者,他便不耐煩地往水底一紮,不共同了,隻含含糊混地說:“歸恰是個穿烏黑衣服的――帶冇帶琴?這我那裡記得,前後來往烏泱泱的一大群人,亂得很,每小我看著都很有題目,細究不過來的。又不關我甚麼事。”說罷他又對長琴點了點頭道:“不過之前我必定冇見過操琴吹打比你更好聽入耳的人,這一項上定然是冇有記錯。”
紙鶴是阿甘折的,一翻開倒是通天懶洋洋地在說話,先是答了他前次去信裡所問的一些修為進益上的猜疑,又說了些孔宣的近況,趁便奉告他接下來解纜以後能夠籌辦調劑途徑往東去了,但也不急,漸漸地走就是了,通天籌辦在東海看看有冇有合意的處所先占下來今後也便利去玩。
帝江非常抉剔地看了一眼今次來的紙鶴,他對這鶴捎帶的傳訊一點獵奇心都欠奉,也不想曉得此中法門――他本身神通就比其中小道要短長很多了――而隻是批評說,這一隻比先前的都生得俊一些,不錯不錯,他很喜好。
世人對此都忍俊不由,倒也冇有說阿甘太呆的。實在本來在冇有紙鶴傳訊的時候,三清之間一旦隔得遠了,傳話也都是要靠白鶴來的,比方往南明山中一行之際,這獨一跟去的孺子就擔綱著如許的任務。
隻是厥後他們境地也都上去了,單獨外出遊曆、尋覓機遇的,歸期也冇個準兒。單說太清先前便在南海待了很多年,白鶴兩邊路途迢迢,來往非常辛苦,纔有了摺紙鶴傳訊的法門出來。隻是紙鶴能捎帶口訊,物事倒是冇法藉此通報的,是以常常隔上那麼幾年十幾年的,白鶴還是會來往一次南海與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