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民政班子[第2頁/共3頁]
氣溫降落得很快,共和軍在武昌城外設立的災黎收留站已住滿了無家可歸的漢口住民,固然傳聞共和軍的那位總司令已與漢口商會達成重修漢口的和談,但現在這類寒冬時節確切不宜興工,災黎們隻幸虧這收留站臨時居住,幸虧有吃有穿,也看不見租界裡那些揮動警棍的“紅頭阿三”,百姓們雖仍不免有些許牢騷,但也深知軍當局方麵已儘了最大儘力。
這是共和軍最大的兵艦“海琛”號,現在下了雙錨,幾根很粗的纜繩從艦身上伸出,連接到了岸上,此中的一根纜繩上牽著一根電話線,相同著兵艦與陸地上的聯絡。雪幕下遠瞭望去,那兵艦顯得如此的寧靜、沉穩,悄悄的保護著這座喧鬨的都會。
少年不知愁滋味,固然地上的積雪不過才半寸厚,可他們已迫不及待的在雪野中玩耍起來,打雪仗已有些過期,他們更情願站在江堤上,向那長江上瞭望,獵奇的數著江上的兵艦,透過那綿綿雪幕,比賽誰的眼神更好,能看清那艦尾的洋旗。
除了牢騷以外,剩下的就是神馳了,神馳著那戰後的和平生活,也神馳著那夢幻般的新漢口,傳聞趙總司令籌算把漢口建成華中地區最繁華的商埠,要把上海比下去,要把廣州比下去,現在這類局麵下這個打算雖說有些做白日夢的味道,但老是好過整天做惡夢。
人,老是要活在但願裡的。
“海琛”號巡洋艦剛叛逆冇多久,考慮到鬥爭情勢的龐大性,趙北已將原“海琛”號上的全部官兵都調到了岸上,構成了一個學習班,由張激揚的時政宣講員為他們停止政治教誨,或者說是洗腦,所用課本都是由趙北主持的一個鼓吹小組編寫,主如果中國近代史和甲午戰役史,彆的另有此次“戊申反動”的簡樸顛末,以及天下情勢。
漢陽城的朝宗門與“海琛”號巡洋艦遙遙相望,“共和”號代用小炮艦正在“海琛”號與朝宗門船埠之間來回穿越,充當著交通艇的角色。
不過這幫陸軍官兵的行動也引發了不需求的費事,英國領事被激憤了,調集各國駐漢口領事開會,煽動起了一支“國際艦隊”,“威懾”共和軍的這支“陸軍海戰隊”,因而,就呈現了十幾艘本國小兵艦圍著“海琛”號兜圈的奇特氣象,不過這些外**艦的艦長也都不是傻子,做做模樣也就罷了,如果各國領事真的命令炮戰,他們將毫不躊躇的拿起本身兵艦上的那些小炮彈,沾著黃油塞進這幫沙文主義分子的嘴裡去,好叫他們曉得甚麼叫“自不量力”。
一艘龐大的兵艦悄悄的停靠在長江主航道上,和那些在它身邊來往遊弋的列強小兵艦一比,它的身軀要偉岸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