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佛教大師(一)[第2頁/共3頁]
施之以李,報之以桃。楊廣施此恩德,天然要圖還報,因而更加緊了對智覬的延攬。玄月旬日,楊廣致書智覬,稱“弟子還鎮非久,便願沿流仰合江都”再次聘請智覬往江都。玄月二十四日,楊廣又由京師寫信給智覬,稱“仰違已久,弛係實深”,“獻歲非遙,傾遲虔禮,暮春屆節當遣奉侯”。不日,又遣統軍魯子譽送信,書稱:“秋仲歸蕃,請夏訖沿下,在於拜覲”。開皇十四年(594年)玄月,楊廣從駕東巡於路又兩次修書存問“道體康??”。開皇十五年(595年)正月,楊廣隨楊堅祠泰山後還鎮,即於二旬日遣使奉書往迎智覬,稱“餘春未儘,必希拜覲”。楊廣的恩德和“致書累請”使智覬再也不好推讓,隨即逆流東下,“重履江淮”。
楊廣也一刻冇有放鬆對智覬大師的拉攏。開皇十二年(592年)三月二十一日,楊廣連修書三封,存問大師“道體如何”。七月一日,楊廣遣主簿王灌往廬山參省問候,並送鹽米,但願智覬轉意轉意。但智覬卻於八月八日西去南嶽衡山,“修建功德”參拜恩師慧思之墓。楊廣得知智覬遠雲,倉猝於十月旬日參書一封,雲:“弟子渡江還,去月初移新住,多有冒昧,未善安立,來旨勖以法事,合用慚悚,始於所居外援建立慧日道場,安設照禪師以下,江陵論法師亦已遠至於內援。建立法雲道場,安設潭州覺禪師已下。”再次表示要請智到江都道場主持佛法,並催促說:“已彆遣使迎延,願預整歸計。”十一月十五日,楊廣再遣親信伏達往潭州奉迎。但智覬未加理睬,於十仲春回到闊彆二十多年的故鄉荊州。一時“泮宮道俗延頸侯望,扶老攜幼相趨戒場,垂裡戴白雲屯講座,聽眾五千餘人,旋鄉答地荊襄未聞”。智覬即於當陽縣玉泉山建立“精舍”,並重修十住寺,籌算在此長住久居。
於荊州法集,聽眾一千餘僧,學禪三百,州司惶虛,謂乖國式,豈可集眾,用惱官人。胡朝同雲合,暮如雨散,設有善萌,不獲增加,此乃世調無堪,不能和諧所得。
開皇十三年(593年)仲春二十二日,楊廣入朝,行至陝州,又遣使送去親筆信往荊州奉迎智,稱本身“馳仰之誠與時而積”。蒲月,智覬派弟子奉書報晉王,奉上新建玉泉伽藍圖,獻上相傳是本國奉獻給梁武帝的貴重“萬春樹皮法衣”。楊廣收到禮品後即修書一封表示感激,並附一份豐富的禮單以示還報。楊廣還在朝見父皇時奏告了本身為安寧江南政局而拉攏操縱智覬的企圖,楊堅非常正視,於開皇十三年(593年)七月二十三日敕書匾額,賜智覬創辦的精舍名曰“玉泉寺”,並敬問道體。天子禦筆親題金字,對於正遭到費事的智覬大師來講,的確是龐大的恩德,這也恰是大師求之不得的。荊州總管王世積隨即“到山禮拜”,智覬的景況無疑大為竄改了。弟子為大師幫了大忙,因各有所求,已漸冷淡的師徒乾係彷彿又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