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抱打不平(二)[第1頁/共3頁]
李淵是西魏的八柱國之一李虎之孫。李虎因有功於西魏而身後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的父親李?\,曾為北周安州(治地點今湖北安陸)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身後,李淵又襲封唐國公。在隋朝,李淵前後做過州刺史、郡太守。大業十一年(615),楊廣又以李淵為山西、河東安撫大使,彈壓農夫叛逆,大業十三年(617)初,李淵為太原留守。就在這一年,他起兵反隋了。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本身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先人“申以勸戒”。兩種目標,兩個標準,南轅北轍,構成兩種力量的鋒利衝突和較量。較量的成果,常常是權力賽過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在封建君主*下,史官們屢遭厄難。但是在唐朝之前,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並不直接插手史官的汗青記錄,古時的史官也比較對峙“秉筆挺書”的高貴節操。最聞名的要數董狐,董狐以秉筆挺書聞名,先人將寫文章能遵循究竟陳述、公道的人稱為“董狐之筆”,他是晉國史官,他寫“趙盾弑其君”,究竟上,趙盾非實際弑君者,弑君者是趙穿。但是身為國度重臣的趙盾,不但不思討賊,反而另立公子黑臀為君。是以,董狐纔會將弑君一事歸究於趙盾。這是按照其政治任務而書之於史的。司馬遷、孔子、文天祥對其評價非常高。另有齊國的史官因寫了權臣崔杼的“弑君”之罪,成果兄弟二人接連被殺。最後一個弟弟接任太史之職,還是寫“崔杼弑其君”,最後崔杼冇殺他,讓他持續寫。他們就是與統治者標準分歧的環境下對峙著為史執筆的史官信心。就是他們的死守讓我們還能看到汗青的少量實在臉孔。
對於唐朝之前的史官們就分歧了。他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非常當真。中國當代的史官有“秉筆挺書”的好傳統,成為後代史官競相擔當的品藻和史德。他們都曉得“史之為務,申以勸戒,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無益於批駁,不書無損於勸戒”(劉知幾《史通》)。是以,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實話,不扯謊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絕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汗青的本相又是如何呢?
真正的楊廣到底是甚麼樣的一個帝王呢?
到了明天,固然支流的思惟裡楊廣的汗青形象並冇有甚麼的竄改,還是像電視劇《隋唐豪傑傳》裡的楊廣一樣還是“色中餓鬼”、“荒淫昏暴”。但是很多人卻有分歧的聲音,有的人以為楊廣“雖屬亡國之君,倒是有為之主”;是“巨大人物”,乃至有人直呼:“雄傑乎,英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