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劉琨、祖逖[第3頁/共4頁]
他終究還是走上了疆場。
他不該任命遊於貴勢“恃寵嬌縱,乾預行政”的河南人徐潤為晉陽令,不該錯殺亢直建言的奮威護軍令狐盛,不該不聽母親“不能弘經略,駕豪傑,專欲除勝己以自安”的順耳之言。
他歎“戎士不得解甲,百姓不得在野”,亦歎孑然與寇為伍,既要對於麵前的劉聰,又要防備石勒背後攻擊,“進退唯穀,首尾狼狽”是他對儲存環境的復甦熟諳,在如此卑劣的環境,他“徒懷憤踴,力不從願,慚怖征營,痛心疾首”。
在江左一枝獨秀的司馬睿也看上了他,任命他做徐州刺史,做軍諮祭酒。他以社稷顛覆,常懷振複之誌,他的來賓義徒皆暴傑懦夫,他一視同仁,遇之如後輩。
劉琨自知必死,為五言詩贈盧諶托意。
公元313年8月,祖逖帶領祖家軍渡江北伐,船至中流,他擊楫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
長於懷撫,短於控禦,“一曰當中,雖歸者數千,去者亦以接踵”,這是劉琨的分歧;“素奢豪,嗜聲色,雖暫自矯勵,而輒複縱逸”,這還是劉琨無能逃脫的致命的分歧。
劉琨是中山魏昌人,祖逖是範陽遒人,用明天的話說,他們一個是定州人,一個是淶水人。
他們誰都冇有遵循當年承諾,相避於中原。
公元311年6月,京師洛陽城陷。祖逖率親黨數百家,到淮泗一帶出亡。行路艱苦,他不乘車不騎馬,徒步而行。他把車和馬讓給同業的白叟和病人,跟大師一同分享藥物和衣糧;他又多機謀,能在老長幼少中間建立聲望,是以這支步隊推舉他為行主。
歎過痛過,劉琨仍然滿懷鬥誌,神馳寇庭,他奉告司馬鄴,他與劉聰和石勒二虜勢不併立,二虜不梟,他“無歸誌”;秋穀既登,胡馬已肥,一旦投入戰役,他將身先士卒。
統帥軍隊不是他的長項,他的長項是寫詩作文,但是既然挑選了一條充滿波折險惡四伏的參軍之路,再苦再難,劉琨都會走下去,不堪利,他不會轉頭。
察孝廉,舉秀才,在普通人看來是求之不得的功德,落在誰頭上誰都歡暢的,卓爾不群心胸天下的青年祖逖卻一點興趣冇有。
祖逖博覽書記,該涉古今,有讚世才具,對小5歲的劉琨的體貼照顧可說是一百一。共被同寢,聞雞起舞,體貼世事,常常中宵起坐,他們會相互鼓勵:“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他難於獲得祖逖獲得的成績,所處環境分歧,他們的小我環境也大有分歧。
北伐得民氣,節節勝利。
在此以後,出於分歧的人生興趣和人生挑選,一對形影不離的朋友還是分開了。
像劉琨如許用一人之力打敗敵兵近於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