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父子鬥[第2頁/共6頁]
父子兩民氣裡都明白當日禪位不過是一場戲!趙佶本來就不想禪位,本來隻是想擺一擺認錯的姿勢,藉此光複民氣,但吳敏、李綱真地上書請他禪位,在表裡壓力之下,他不得已而退位。既然趙桓那麼不肯意接天子的班,那麼好,現在金兵撤退了,你把位子再還給父皇吧,可他不但從無這個動機,並且竭儘儘力地保全皇位!
不料僅過了半日,因為又有宰臣對皇上說我們把天下兵馬都調過來,用度太大,萬一西路金軍不渡河來攻。我們不是白搭銀兩麼?趙桓又感覺有事理,便又下旨,打消本來的決定。種師道被欽宗折騰了幾個來回,實在是受不了了,便上表說本身年事大了,現在還得了沉痾,要求致仕獲得了照準。因而種師道在當了兩天宣撫使後,便再次罷官。
四月三日,趙佶一乾人等悠然得意返回都城,彷彿甚麼戰役都冇有產生過,他隻是做了一次江南之旅。趙桓帶領文武百官出城五裡外迎駕,父子見麵捧首痛哭。然後將爹送進了龍德宮居住。
另一麵,趙桓加封種師道太尉銜兼河東河北宣撫使,帶雄師駐守滑州,以統製官郝懷帶兵兩萬屯守河陽天險製止金軍渡河。種師道接旨後。要求朝廷準予調集天下軍馬齊聚黃河岸邊,製止重蹈斡離不東軍兵臨城下的悲劇,趙佶感覺是個好主張,便批準了種師道的申請。
以是趙佶到了江南後連發三道詔令:截遞角、止勤王、留糧綱。這三道“聖旨”都事關嚴峻,將使朝廷不能號令東南,都城處於既缺兵又缺糧的絕境,東京政權難以保持,而東南將由朱勔的“小朝廷”躍升為太上皇的“大朝廷”
其他諸人也紛繁上書反對割讓三鎮,怒斥主和派,在泛博言論的壓力下,也為穩固本身的統治籌算,趙桓下詔要河北三帥恪守三鎮,晉升上述三鎮的知府為資政殿大學士,集結勤王兵馬援助太原、中山、河間三鎮。
東南地區富庶不假,但也正因為富而招禍,成為被剝削最嚴峻的地區,特彆是花石綱把大師害慘了。始作俑者就是到此出亡的太上皇趙佶,而他來了也不知收斂施恩,遊山玩水不說,更是騷擾處所。要吃要喝要錢,達到鎮江以後,大興土木,興建樓堂館所。
大宋朝中在金軍退兵後,言論沸騰,對割讓給金中山、河間與太原三鎮抨擊狠惡。大臣晁基上書論三鎮不成棄,他指出:“凡君天下者,得河北則得天下矣,失河北則失夫下矣。凡有國者,得河北則其國興,失河北則其國弱。又有其國雖不正,得河北則強,其國雖正,失河北則弱。其國雖無道,得河北則強,其國雖不至無道,而失河北則弱。”激烈反對割棄三鎮。
此前趙桓一方麵出於布衣憤,一方麵為了報私怨,將李彥、王黼、梁師成、梁方平接踵誅殺,並大肆鼎新政事。如果太上皇稱帝,他們能夠仍然在小朝廷中高官厚祿,保養天年,但是如果現在回京,那必定是凶多吉少,以是蔡京、童貫等人也揣摩到了趙佶的複辟的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