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父子鬥[第3頁/共6頁]
早在靖康元年正月十六日,金軍圍城之時。趙桓趕緊將生於政和七年十月,不到十歲的兒子趙諶封為大寧郡王。秘書省校書郎餘應務實在難以瞭解,上奏提出貳言,以為此時不應時宜。而趙桓置若罔聞。現在道君返回都城的第四天,便急不成耐地停止冊立趙諶為皇太子的典禮,其意美滿是根絕道君任何複辟的能夠。
這些奸宦接踵遭到嚴懲以後,正如趙桓所願,朝野高低的聲討之聲並冇有停歇,並且有擴大化的趨勢,這正合趙桓的下懷,藉助舉國氣憤的呼聲,下詔將蔡京、童貫、王黼、朱勔、等人的虎倀全數削官奪爵。幾場暴風暴雨般的大洗濯以後,先朝權臣及其翅膀舊臣幾近全數在朝堂上消逝了。
趙桓對待內奸真是標準的騎牆派。做好了兩手籌辦,但是趙桓蛇鼠兩端的做法,成果搞得底下的臣子們迷含混糊,無所適從,主和、主戰兩派明著不打了,但暗鬥仍然不竭…
以是趙佶到了江南後連發三道詔令:截遞角、止勤王、留糧綱。這三道“聖旨”都事關嚴峻,將使朝廷不能號令東南,都城處於既缺兵又缺糧的絕境,東京政權難以保持,而東南將由朱勔的“小朝廷”躍升為太上皇的“大朝廷”
趙佶的餬口變成了每天呆在龍德宮中,除了喝酒就是作畫了,他疇前總感覺政事辛苦,巴望過一種文人的詩酒人生的餬口。比及真的實現了人生慾望,但是再冇有一呼百應的威勢,身周既少了諂侫之人,也缺了知冷知熱的服侍人,他又欣然若失,變的心有不甘了,這也是現在致仕養老的公仆們的通病。
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趙桓當然不會束以待斃,他明白一旦措置不好他爹自主朝廷,事情將更加毒手。東南地區是當時天下經濟最發財、財產最豐富的地區,同時也東南諸路也是蔡京、朱勔父子運營最久、根底最深的地區。如所周知,朱勔是其故鄉平江府乃至全部東南地區的地頭蛇,有“東南小朝廷”之稱,杭州是蔡京的老巢,此時趙佶身邊另有童貫統領的勝捷軍伴隨在側,彷彿在東南新立了朝廷,發號施令,又過上了帝王餬口。
此前趙桓一方麵出於布衣憤,一方麵為了報私怨,將李彥、王黼、梁師成、梁方平接踵誅殺,並大肆鼎新政事。如果太上皇稱帝,他們能夠仍然在小朝廷中高官厚祿,保養天年,但是如果現在回京,那必定是凶多吉少,以是蔡京、童貫等人也揣摩到了趙佶的複辟的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