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05章 對外貿易的重要性[第2頁/共4頁]
至晚明時,較當中國,歐洲在火器、鐘錶、“打簧器”、呢絨、船舶、玻璃等出產部分已占上風;但在國際市場需求量最大的日用品出產方麵,中國商品則具有千百年間生長起來的高深工藝,質量良好,流行歐、美和日本市場。彆的,部分因為中國勞動力資本豐富,本錢昂貴;部分因為宋明之間中國白銀需求增加一向快於供應增加,明朝白銀采辦力相稱於宋、元期間的兩倍。而美、歐正處於“代價反動”期間,導致中國商品以白銀為計量單位所表示的相對代價極其昂貴,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代價上風。當時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代價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3,在秘魯是1/9,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產品的1/3,在歐洲是歐洲產品的1/4-1/3。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幾近比中國同類產品貴8倍。1621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代價采購一批台灣生絲, 運到歐洲市場後售價為每磅16.8盾,毛利率達320%。
中國對日的貿易,有很多事情都還冇有產生,崇禎天子朱由檢也並不解釋,隻是以假定性的體例向世人闡述,他不消說的很詳細,也不消說的很負任務,隻需求將詳細的景象,大抵的描述出來便能夠,他是天子,他不需求對任何人交代甚麼?這就是他這個教員當的輕易的處所。
直至明初,中外貿易仍以豪侈品為主。自南宋以來,中國大量采辦外洋珍寶、香料、藥材,形成耐久貿易逆差,金、銀、銅錢大量外流,成為一個嚴峻題目。曆朝均嚴禁金屬出口,但效力不大。西人東來後。中國日用消耗品獲得了廣漠的新市場,中國對外貿易商品構成產生本質竄改。國際出入隨之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