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崇禎盛世 - 第0805章 對外貿易的重要性

第0805章 對外貿易的重要性[第3頁/共4頁]

自唐宋以來,“錢荒”的記錄不斷於史,暢通中貨幣不敷成為耐久製約中國商品經濟生長的‘瓶頸‘。為補貨幣之不敷,當局隻得以穀、帛等彆的商品充當暢通媒介,實際上實施了貨幣、穀帛的平行本位製,金銀首要用於儲藏。本質上並不適合充當貨幣的穀帛耐久與貨幣並行,即便在社會安寧、經濟繁華的唐朝鼎盛年代也是如此,首要啟事就是金屬貨幣完善。但因為錢重物輕,官方買賣優先利用貨幣,當局又不得不出麵強迫推行代用貨幣。僅在唐朝,開元二十年(732 年)和二十二年(734年)、德宗貞元二十年(804 年)、 憲宗元和六年(811年)、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和八年曾前後多次下詔製止買賣隻用貨幣。宋朝則三令五申,並在邊疆設卡,嚴禁銅錢外流。宋朝紙幣軌製的呈現,必然程度上是為了降服硬幣不敷的困難,滿足商品暢通的客觀需求。元朝固然名義上以白銀作為代價標準,但從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發行至元寶鈔以來就一向利用不兌現紙幣,實施了全天下第一個紙幣本位軌製。但是當代紙幣軌製終因其內涵的通貨收縮偏向而在元末崩潰,明太祖雖發行了大明寶鈔。但不久就名存實亡。明朝中葉今後。中國商品出產和互換獲得了長足的停頓。錢荒有增無減,對大宗買賣所需的高代價買賣媒介--白銀需求增加則更快。因鑄錢銅料不敷利用,明當局不但數次命令燒燬官方銅器鑄錢,南京太仆寺乃至將大內舊銅器47萬餘斤也用於鑄錢,並答應將前朝舊錢投入暢通。羅掘至此,明初至萬曆初200年間鑄錢數量也獨一1000萬貫, 而北宋除建國初期每年鑄錢少於100萬貫外,百餘年間每年鑄錢都在100 萬貫以上。 熙寧六年(1073年)後每年鑄錢竟達600萬貫。商品經濟生長與貨幣完善的衝突日趨鋒利,由此構成的通貨收縮效應嚴峻停滯著商品經濟的生長。外洋白銀源源流入中國,消弭了海內銀礦資本窘蹙的製約,使這一衝突終究得以化解。

美洲白銀流入中國數量之大,一度使歐洲貴金屬輸入量銳減。美國經濟史學家漢密爾頓就曾指出,與1591-1600年間比擬,1641-1650年間美洲黃金輸入歐洲數量減少92%,白銀減少61%,這一減少與中國--美洲貿易擴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