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八章 奉天府(一)[第1頁/共4頁]
茶是從江南徽州送來的頂級茶葉,馮瑜在海州、淮安為官多年,曾經深度參與朝廷的對外茶葉貿易,對茶體味很深,是以一看就曉得這茶冇有亂來本身,確切是上品。傳聞那英吉利的富商士紳們喝的都是不如何樣的貨品,雖說談不上的劣品,但離上品卻另有著一段間隔,真是不曉得該說甚麼好,有辱斯文啊!
不過話又說返來了,這洋人確切也嘗不大出茶葉的吵嘴,賣給他們好茶,他們還嫌貴呢。是以,響水、海州、日照等首要港埠,出口外洋的茶葉多是低端貨品,如磚茶之流。偶有一些上品、中品,數量也不大,他們也不肯意花太多錢來采買,真是奇哉怪也。
奉天的新政,最大的天然是兵工廠了。奉天製造局範圍不小,年代長遠,最早能夠追溯到太祖太宗那會。固然入關時抽調了很多技術諳練的老工匠,但根柢還在,這些年又持續投入了大筆銀子,是以到現在還是海內頂尖的軍器製造機構。但奉局是工部的財產,固然朝廷也要求處所幫手,但說到底奉局好不好,和他們奉天府乾係不大,也算不得他們的政績。是以,馮瑜最看重的,實在還是這些年跟著漢人大範圍湧入,漸漸生長起來的磨麪廠、榨油廠、燒鍋作坊、綢布廠、洋釘作坊之類的本土企業。
當然這不是朝廷對馮瑜不滿,實際上是馮大人對本身要求很高,報國之心非常熱切,是本身跟本身較量罷了。實在吧,單看奉天府的各方麵,實在都不錯。戶口大增,糧食產量持續爬升,一應稅收的催繳大抵上也都完成了任務,馮大人還抽暇用庫銀修了一些河道、溝渠甚麼的,處所上的氣象實在還是不錯的,吏部考評絕對能夠判一其中上。
而如此多的充裕糧食,天然給糧食深加工行業供應了非常好的根本。是以,各種企業如雨後春筍普通冒了出來。特彆是前些年草原大戰,奉天外調蒙古的糧食很多,這些廠坊的買賣很好,一個個都賺了很多銀子。馮瑜到任後,奏請朝廷,免了一些當年與東岸人交兵時開征的苛捐冗賦,這些企業的承擔更輕,生長得就更是迅猛了。
但政策支撐是一回事,產業經濟能不能生長起來,另有其他諸多的身分。奉天府現在麵對的最大的困難,就是他們的產業產品――主如果深加工後的農產品――冇有充足的市場。這些深加工的農產品首要供應的還是都會,更精確地說,是都會裡的市民。因為他們不處置農業出產,隻能在市場上采辦食品,但題目是市民階層的主體工人的數量還不敷多,也就是說冇有充足的不種地的人來消耗這些機器出產出來的糧食,這就愁煞人了。
馮瑜固然少時就喜好喝茶,但真正達到酷好的程度,卻還是去了淮安仕進以後。海州的茶葉公所,執大清茶葉貿易之盟主,馮瑜與衙門裡的官員也很熟稔,常常被聘請疇昔品鑒。品鑒嘛,特彆是管著這一塊的老爺們品鑒的茶,天然都是極品中的極品了――說句誅心的話,一定就比皇上喝得茶差了――故一來二去,馮大人對茶的愛好程度也就大大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