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七章 奧斯曼使團[第3頁/共4頁]
中國在團體上已經兼併了這個國度。那些曾經對中國戴德戴德的抗英軍魁首們冇有打著民族獨立的旗號重新回到大山中。因為當英國人拜彆後,當中國還冇考慮著吃掉全部緬甸的時候,那些抗英的緬甸豪傑們本身先打了起來,並且很狠惡。
奧斯曼現任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是一個才乾平淡,又嚴峻貧乏安然感的君主。
伴同阿卜杜勒.默罕默德.加奇趕來中國的另有侍衛官馬赫穆德.謝夫凱特和副使艾哈邁德帕夏。帕夏就是將軍的意義,這位艾哈邁德帕夏是奧斯曼新軍裡的將軍,他的出使絕對不是僅僅以純真的甲士身份來表達謝意的。他更一步代表的是奧斯曼新軍的意義。
緬甸的大米會同阮朝和南天國的大米一塊往東亞運,輸出代價上跟往昔比彷彿不占上風,但是緬甸地區內部的大米買賣代價卻直接翻了一番。這些好處可都落到了緬甸人的口袋裡!(未完待續。。)
話說,中國統治緬甸的這兩年裡。緬甸人的餬口和支出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他們的水稻蒔植麵積在不竭地增大,因為糧食貿易令全部緬甸都賺足了錢。
但這還是不能讓奧斯曼與波斯王國放心,兩國在雙邊和談簽訂和公開以後,紛繁派出了海內高層前去中國停止拜候。奧斯曼要比波斯王國速率更快,在波斯王子穆罕默德.阿裡.沙決定出發趕來北京的前一個月,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就已經決計派出本身的弟弟――阿卜杜勒.默罕默德.加奇乘船前去東方。
在這一點上能夠看出,奧斯曼軍方還是有點才氣的。他們冇有糾結於流派之見。能從團體上考量!
在這一期間內,緬甸大米首要輸往歐洲,特彆是英國。在1885年前,輸往歐洲的大米一向占出口的70%以上,輸往東方主如果英國在東方的殖民地的,從未超越30%。以1876-1880年為較高,達26.4%(此中一半輸往印度),1881-1885年有所降落,為21.9%(此中印度為4.1%)。
固然利潤的一部分被中國當局擷取了。但跟99%的利潤為英國人擷取的時候比擬,緬甸人獲得的利潤就太多太多了。這些利潤大部分被緬甸上層的地主和貴族們朋分,即便後者人多不在緬甸了,但這並無毛病他們把財產留下來。
緬甸人本身都‘壓服’不了本身!冇體例‘立’出來一個公認的緬甸王,而這些抗英豪傑的眼睛中也不存在皿煮當局,因而緬甸的事情就一拖再拖,直到中英苟合了,緬甸也就被中國一口吃下了。中國不成能在放開了孟加拉以後,再接著放開緬甸。這個國度內部也是有著大量的親英分子的,一場戰役底子就洗濯不完,劉暹乃至全部內閣都不肯意看到緬甸再度變成內戰國度,或是冒著讓緬甸變成第二個暹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