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潼關[第1頁/共3頁]
曹化聞說道:“卑職覺得,破潼關,首要在圍城,若不圍城,隻打擊西門之正麵,就算破城,也是傷亡慘痛。而圍城之前提就是掃蕩十二連城。從潼關南門到秦嶺的禁溝,長達三十餘裡,十二連城首要在靠近潼關的處所,大大小小實際已經有十七個烽燧小城,禁溝東西兩邊和溝底都有。
“可清軍兵力很多,南門、東門都不被我們節製,如有兵馬來援,如何是好?”趙銘道問。
黃河自秦晉峽穀流出以後,進入了相對陡峭的渭水-汾河穀地,這一段的黃河兩岸,西是關中平原,東是臨汾盆地,都是沃野千裡,而被秦嶺隔絕以後,黃河來了一個九十度大轉彎,直接轉向東方,由晉豫峽穀出來中原。
濟爾哈朗也是曉得這一點,以是對潼關的防備做了著意的安插,潼關麵對關中方向防備有兩處最首要,一是西門地點城牆,二是禁溝方向的南城牆和水門。這兩處關頭位置,濟爾哈朗隻信得過他帶來的滿蒙八旗和李國翰的漢軍右翼,西門的甕城由李國翰一人賣力,而禁溝方向的水門和南城牆卻冇有甕城,濟爾哈朗集結民夫,構築了城中城,調派滿洲八旗一支賣力。
固然說潼關卡在黃河與秦嶺之間,但是潼關的防備卻與秦嶺乾係不大。漢朝潼關位於黃河南岸的麟趾塬上,但是跟著黃河不竭的下切,塬下也呈現了相同東西的門路,是以唐朝開端潼關就在麟趾塬與黃河之間,在大明初年,建立潼關衛,萬曆朝停止整修,有了現在的模樣。
曹化聞親身盯著的輿圖上已經標註了很詳細的數據,從輿圖上來看,潼關麵向西麵的城牆隻要不到一百三十丈寬,隻要一個城門,從這裡打擊,一邊是黃河一邊是高大的麟趾塬,兵力和火力都冇法展開,而如果登上麟趾塬,就要麵對十二連城,即便打下十二連城,由禁溝建議打擊,禁溝處的城牆也不敷兩百丈,而潼關的東門處也隻要一百五十丈。
而平西藩首要防備城牆,陝西綠營賣力禁溝的十二連城,而統統調派到十二連城的軍隊都有滿洲兵卒監軍,而當初撤退時候,陝西綠營的一些家眷,特彆是當時住在西安城裡的家眷全都撤離,這些家眷則被濟爾哈朗派兵護送去了洛陽。
潼關確切不好打,但趙銘道還是以為必必要打,並且最好儘快打,山西的義兵實在是靠不住,一旦滿清八旗主力從北而來,尚未建立黃河海軍的明軍必定守不住關中。而如果能破了潼關城,獲得出入中原的主動權,那就統統好說了。
麟趾塬,處所就如它的名字一樣,形如麟趾,那兩百丈高的麟趾塬全都是厚厚的黃土,被雨水沖刷構成了大大小小的溝壑,因為南麵秦嶺北麵黃河,地形是南高北低,以是溝壑都是南北走向,這和丘陵的緩坡還分歧,那些沖刷出來的溝壑如同絕壁峭壁普通,垂直高低,刀削斧劈,很難攀爬,少量的門路也是極其狹小,不好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