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7章 皇帝宣召[第1頁/共5頁]
這話當然不是無的放矢,但戚繼光必定也能聞絃歌而知雅意:高務實是在表示他萬一真的早戰了,京華也有才氣幫他在後勤上“兜底”——畢竟朝廷的後勤程度冇個準,大師同心合力的時候表示還不錯,萬一朝中有點甚麼變故,那就甚麼都說不好了。
回完部覆,高務實便解纜入宮。
而戚繼光練兵打算的另一個應變則是“晚戰”。倘若來歲三四月冇法策動戰役,不管是因為甚麼啟事,禁衛軍這邊都不管那些,儘管逐項晉升練習程度,時候保持聞令則征的狀況。
這個答覆朱翊鈞很對勁,特彆是高務實不坦白他手中有本身的諜報體係,申明他對本身還是虔誠。
“聞令則征”是戚繼光的用詞,換做後代的話來講大略就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真要到了那種時候,高務實為了確保勝利,必定得讓京華給禁衛軍兜底,至於時候的賬如何算,那也隻能到時候再說了。
此次李太後派來的寺人倒不是甚麼著名流物,也冇有多說甚麼其他話,隻是老誠懇實把太後讓他傳達的話轉述給天子聽了,然後便恭恭敬敬辭職而去。
這很高務實,因為他一貫長於均衡各方好處,總能在旁人理不出眉目的狼籍之下切中肯綮。隻是……朱翊鈞不是朱翊鏐,也不是李太後、李文進,他需求考慮得更全麵、更長遠,以是他對高務實的這個做法臨時還存有必然的疑慮。
朱翊鈞一擺手:“做買賣嘛,我也傳聞過,就算是那些鹽商也有買賣失利的時候,你就和我交個底,潞王在這小島上收租,起碼能包管多少年紅紅火火?在你有生之年應當不會有甚麼不測吧?”
封王建製,是為了讓這一藩永享繁華,賜田賜產的意義也正在於此。可倘若遵循高務實的這個做法,那麼潞王一係將來安身立命的財產就變了性子,從穩定的田產收益變成了不成預知的貿易收益。
而反觀明軍,因為是以步軍為主,且裝備了大量的火器,後勤壓力遠勝於蒙古,以是要在夏季出塞的話,那就和他殺相差不大了。乃至退一步說,即便明軍出塞的主力也以馬隊為主,那也冇法和蒙前人比後勤——人家早就風俗了,四捨五入相稱於冇壓力,這玩意還如何比。
朱翊鈞現在不但想要複興大明,並且想要建立太祖、成祖未有之功業,將蒙古這個兩百年夙敵完整征服,永久根絕北方邊患。在這類心機的鞭策下,朱翊鈞現在對本身的名譽相稱看重,當然不樂意本身將來的“聖君”光輝遭到潞王財產之事的影響。
不過戚繼光在這份陳述中也明白說瞭然,如果真的在來歲三四月份參戰,那麼禁衛軍最好不要作為前鋒主力衝殺在前,應當考慮作為中軍存在,隻要在戰役的關頭時候或者打順風仗的時候纔出動反擊。至於其他時候,則還是要以求穩為第一要務,牢記不成浪戰,不然喪失兵力是小,喪失士氣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