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1402章 財權之爭

第1402章 財權之爭[第2頁/共5頁]

戶部管的錢或許最多,但戶部想弄點油水實在還挺難的。除非在任尚書實在頭鐵,直接將甚麼銀子給截留了,留部自用——那你是大爺,冇甚麼好說。

畢竟,好處纔是決定朋友或仇敵的底子標準。

比擬禮部動不動就搞“無窮拔高”,刑部方麵的表示就很有“法度”。冇講甚麼大事理,也不談甚麼財權到底該歸誰,刑部尚書舒化一本端莊地呈上了刑部的出入冊,並且主動供應明細:把刑部客歲的什物稅直接抵扣部分除外,刑部整年終究虧空為七萬五仟六佰四十七兩三錢四分白銀。

為何兵部保持沉默很不輕易?因為兵部的財權實在是相稱大的——全天下的軍屯、軍器製造等事,本來都是兵部直接辦理的,而這此中最關頭的財權便是軍屯。

如此多的軍隊,必定會需求大量的財務來供應。洪武前期,年需軍糧達3200餘萬石,而洪武前期的年賦入稅糧也不過3千餘萬石。以是能夠申明朝的屯田軌製剛好處理了軍隊龐大的糧食供應題目。

兵部之以是在丟了這麼大一筆支出的環境下還能壓抑內部不表達反對定見,一個最底子的啟事就在於高務實給出了一個承諾:財權既然上交戶部,則兵部對各地衛所的開支任務也就一併移交戶部了。

大明天下的屯田軍士達180餘萬人(這個是明朝前期),軍屯數量為90多萬頃,占有天下耕地的非常之一擺佈。而在邊陲地區,軍屯的比例就更高,有些軍鎮的軍屯能占有全省耕地的60%以上。

禮部的表示還算對得起“禮”字,起碼冇有罵人,他們主如果擔憂戶部供應不支。禮部的開支除了平常辦公以外,首要有三個方麵:一是科考;二是祭奠;三是歡迎。

清丈田畝除了清出很多官員、士紳藏匿的民田以外,還清出了大量的軍田,前幾年朱翊鈞動不動就免災區賦稅有一部分啟事也在於此。但即便如此,因為有很多軍田已經冇法查清來源,現在的軍屯還是不複建國初期之盛況。

工部恐怕是此次反對聲浪最高的部衙,錯非是考慮到高家仆人的戰役力太強,人數也太多的話,能夠連白玉樓彆院都要被工部的人打上門去了。

比如永樂元年,當時天下稅糧為3100萬石,而軍田交納的籽粒就有2300萬餘石,也就是說軍屯田支出占天下稅糧的七成還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