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1446章 審視(上)

第1446章 審視(上)[第3頁/共7頁]

此處的“能畏”,不是怯懦怕事,而是會做人,更會仕進。

本來高務實也覺得,李如鬆的死,主如果死於他本身輕敵,固然非常可惜,但冇有體例。

彆的就像朱翊鈞剛纔本身提到的那樣,李如鬆去代替李成梁,旁人就不成能說他這個天子刻薄寡恩——你李成梁大敗虧輸到這般境地,我仍然讓你以寧遠伯回京安養。你離任的遼東總兵一職,我還交給了你的合法擔當人去接任。試問我對你們李家的恩寵和信賴,莫非不是無以複加嗎?

但這些都隻是從好的一方麵來看,究竟上李如鬆代替李成梁為遼帥也有不好的一方麵。

在第二階段援朝戰役中,李如鬆和李如柏固然都冇來插手,但是李如梅還是來了,明史也有記錄,在第一次蔚山之戰中:“如梅偕參將楊登山馬隊先進,設伏海濱,而令遊擊擺賽以輕騎誘賊,斬首四百有奇,餘賊遁歸島山。”可見這時的李如梅已然有勇有謀,又立軍功。

此為孤證嗎?不是,當時朝廷的內閣首輔是趙誌皋,其為李如鬆所撰寫的墓誌銘中,又有了更詳細的記錄。[無風注:因為該碑文有恍惚不清處,不成辨認的部分一下用“□”代替。]

何為“能畏”?比如說,朱翊鈞當時封李成梁為寧遠伯,李成梁就連疏請辭;此次李成梁敗北,他也第一時候上疏請罰。更比如說當初高務實去遼東,李成梁明顯被打壓得肝火中燒,仍然挑選打落牙齒和血吞,毫不正麵與高務實鬥狠,這就是“能畏”。

作為李如鬆的五弟,在第一階段援朝戰役時,李如梅擔負的角色冇有其二哥李如柏那麼首要,但還是在疆場上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好好好,就當陳愚衷朝中有人好了,但另有一個更大的題目:既然是為了警告火線全軍而殺楊元,那天然在漢城火線處斬結果最好。但是按照記錄,楊元恰好是被押回了大明地界,在間隔漢城火線八竿子打不到的遼陽處斬的。

非論李成梁做這些事的解纜點是如何,但從他表示出來的行動看,起碼誰都不好說他本身作死。

高務實不得不細心核閱這個時候點,此時剛好是第二階段援朝戰役發作以後有一段時候了。詳細來講,是在稷山之戰後,此時明軍已根基穩住了戰線,迫使日軍收縮防地、轉為計謀防備。而明軍則在救兵連續到達後開端轉為計謀打擊。

但是,這一世是有他高務實呈現,以是纔有實學派這個心學派的反對派存在,而李成梁又投奔了心學派,是以李家軍纔會在朝中有仇敵。本來阿誰汗青當中的實學派但是早就星流雲散了,為何朝中還是有人針對李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