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6章 審視(上)[第4頁/共7頁]
這段記錄是說,當時亂軍當中情勢危急,眼看李如鬆幾乎命喪日軍的一名金甲倭將之手,是李如梅張弓開箭,將其射落馬下,救下了李如鬆。李如梅在李家五子當中號稱小李廣,這一箭出自他手可謂理所當然,充足帥。
那就是,李平胡厥後如何了?
但是,這一世是有他高務實呈現,以是纔有實學派這個心學派的反對派存在,而李成梁又投奔了心學派,是以李家軍纔會在朝中有仇敵。本來阿誰汗青當中的實學派但是早就星流雲散了,為何朝中還是有人針對李家軍?
但是題目來了:這個第二階段的援朝戰役,也就是麻貴掛帥的這一次,既然上一次李如鬆表示優良,那麼這一回為何不讓李如鬆再次掛帥出征,而千裡迢迢把麻貴調過來?
畏敵不前?看了以上李如梅的作戰記錄,在前後兩個時候點相差如此靠近的環境下,這個畏敵不前的人……真的是李如梅嗎?
班師以後,其曆任貴州總兵與寧夏總兵,而在李如鬆戰死的前一年,李如柏因病去官——這一辭不是鬨著玩,他就此在家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薩爾滸之戰時已經快七十歲了才被再度起用,這是後話了。
而後,越來越多的明軍救兵開赴朝鮮,日軍便由計謀打擊轉為了計謀戍守,回守本地修建的堅毅倭城,直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於11月連續渡海撤兵返國,戰役完整宣佈結束。
逗我玩呢?這TM是李如鬆的程度?
原汗青上,李如鬆所遭到的重挫,恰是在他光芒萬丈的朝鮮之戰後,在一次針對蒙前人的“搗巢”作戰中遇伏戰死。史載:“(李)如鬆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而死。”
不過這並不代表高務實就以為李如鬆是此時遼帥的最好人選。李如鬆的身份對於他出任遼帥而言,既有加分,又有扣分。
真的是如許嗎?不然。李如梅這個遼東總兵僅僅乾了一年不到,到第二年年初便被罷免了。而罷免的啟事也很令人瞠目結舌:朝中有大臣劾其畏敵不前,以是被劾罷官。
李如鬆是典範的傳統武將,並且是那種天子指哪他打哪的武將,本身的統兵才氣也足稱名將之選。作為一把刀而言,李如鬆必定是合格的,乃至可謂寶刀。
史載:“距王京三十裡,猝遇倭,圍數重。如鬆督部下鏖戰。一金甲倭搏如鬆急,批示李有聲決死救,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攻,如梅射金甲倭墜馬,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
泗川之戰,明軍占有絕對的上風兵力,竟然還能呈現首要將領在大破敵軍後寡不敵眾、力戰身亡的事情。高務實此次不消細心回想都能猜到,十有八九也是李寧率先衝破以後,該來策應的後續軍隊遲遲未至,眼睜睜地看著這名李如鬆昔日的麾下虎將戰死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