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1446章 審視(上)

第1446章 審視(上)[第5頁/共7頁]

真的是如許嗎?不然。李如梅這個遼東總兵僅僅乾了一年不到,到第二年年初便被罷免了。而罷免的啟事也很令人瞠目結舌:朝中有大臣劾其畏敵不前,以是被劾罷官。

既然火線已經穩定,天然也不消再派李如鬆去濟急了。但是就在不久以後的來年四月,按照明史記錄,在迎戰蒙古寇犯遼東之時,李如鬆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而死。

這一次,大明反應敏捷,再次應邀派兵援助,並任命麻貴為主將,坐鎮漢城。在南原、全州紛繁淪陷,日軍緊逼漢城核心的倒黴局勢下,策動了稷山之戰,穩住結局勢。

朱翊鈞終究的定奪還是讓李如鬆回鎮遼東,這一點不算太出乎高務實預感以外,但確切也不是貳心目中最抱負的成果。

高務實感覺再核閱最後一個:李如鬆的幼弟李如梅。

好吧,臨時先當此事是不相乾的不測偶合。高務實再核閱了一人,即之前曾在碧蹄館之戰中擔負後盾、救李如鬆出日軍重圍的李家軍嫡派部將楊元。

作為李如鬆的五弟,在第一階段援朝戰役時,李如梅擔負的角色冇有其二哥李如柏那麼首要,但還是在疆場上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但是事情實在還冇有完。幾年以後,媾和分裂。萬曆二十五年,日軍再度捲土重來、渡海進犯,如同上一回的翻版一樣,日軍兵鋒再度直指王京漢城,朝鮮又一次垂危。

遵循趙士禎的記錄,李如鬆之死的本源在於,李平胡泄漏李如鬆出塞的日期!

按理說事情到這裡,差未幾就很清楚了。不過,一件非常蹊蹺的事情呈現了,反而使得全部事件更加撲朔迷離。

而後,越來越多的明軍救兵開赴朝鮮,日軍便由計謀打擊轉為了計謀戍守,回守本地修建的堅毅倭城,直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於11月連續渡海撤兵返國,戰役完整宣佈結束。

李如鬆死前一年,合法盛年的李如柏“因病去官”,家居二十餘年,這不會隻是偶合吧?

這一階段中,比擬於在全州不但按兵不救,且過後直接未戰便棄城而逃的另一名將領陳愚衷,楊元的表示可謂失職儘責了。就連回到漢城後,麻貴都對其說“南原之敗,非戰之罪”。

畏敵不前?看了以上李如梅的作戰記錄,在前後兩個時候點相差如此靠近的環境下,這個畏敵不前的人……真的是李如梅嗎?

該讓他們發財的時候,李如鬆也必定冇法做到讓他們兩袖清風;他們出了甚麼題目,該庇護他們的時候,李如鬆也不成能拉下臉來講老子冇有你們如許的部屬。

為何後續軍隊冇來?又出不測了?大明朝的不測還真有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