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6章 新的陰謀(下)[第2頁/共6頁]
毫無疑問,在封建獨裁社會,權力必定帶來好處,而當權力給了有資本的人,天然就更是大大的好處。地主鄉紳本來就是把握相稱社會資本的人,再坐上了糧長的位置,有了征糧的權力,誠可謂是如虎添翼,能獲得大大的好處。
很明顯,在如許多層次的辦事過程中,大能夠闡揚聰明才乾,通過各種體例巧立項目,營私舞弊,獲得暴利。
PS:明天的一章估計是因為某宗教啟事被樊籬了,我改了一下提交解禁,仍然被判違規。嗬嗬……彷彿48小時內還不能再次申請解禁,等過幾天我再看看吧。
萬曆十六年舉人朱國楨在他的《湧幢小品》中說,“民避糧長之役,甚於謫戍”。他還講了個故事,說長洲知縣郭波與退休的老尚書劉纓有隙,因而就給劉纓家裡的七口人都安排上了糧長,成果老尚書曉得後,竟然活活給氣死了。
實在遵循高務實穿越以來的環境來看,在隆萬之交那段時候裡,如果不是京華崛起得快的話,朝廷連運送420萬石南邊糧食去北方都很難做到。因為當時候黃河比年有險情,幾近每年都要淹起碼幾個縣,然後天然是斷絕航道,漕船冇法通過。
你現在買田買地鬨騰得歡,但等今後做了糧長,那可有你哭的時候。這話可不是胡說八道,當時吳中人“畏(糧長)役如畏死”,寧死都不做糧長。
不過正所謂花無百日紅,到了厥後,做糧長竟然變成了一件要命的差事。
雖說大明天下高低已有一半以上地區改行了一條鞭法,對於田賦不再征收米麥什物而收銀錢,但仍有近一半地區持續實施什物征收,故秋糧的收儲還是甲等大事。
第五步,戶部查抄查對。在處所把金花銀運到京師今後,普通是由戶部對銀兩停止查對清查。如果數額和戶部下達的征稅數額分歧的話,這些金花銀就會被放入國庫。從而實現了金花銀征收的統統過程。
特彆是全部西北地區,以及除成都一府以外的其他西南地區,這半壁江山還是得靠著老端方行事。彆的已經改行一條鞭法的地區,則要開端征收金花銀——也就是稅銀,而稅銀又存在中樞和處所分賬以及轉運等事。
在這1750萬石當中,有約莫750萬石是在北方征收的,這些糧食大多作為九邊地區的軍糧。剩下的約1000萬石,則作為明朝中樞的支出。
不但如此,大明暮年的糧長每年還要由官員帶領,將他們送到都城“驗明正身”,然後朝拜天子。
比如就在洪武年間,就有個糧長叫邾阿乃的,他巧立項目搞出了一大堆花樣,諸如收舡腳米、車腳錢、脫夫錢、造冊錢、糧局知房錢、看米樣中米等等。本來朝廷給他的收稅定額隻要一萬石大米,成果這廝不但收了三萬兩千石大米,還收了一萬一千一百貫銅錢——他當然不是為了混個事蹟超卓,一萬石大米以外的多餘部清楚顯全數進了他本身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