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2章 壽宴上的爭論(上)[第4頁/共5頁]
哪個字?“民”字。
依托高務實點石成金般的奇異力量,實學派官員逐步進入“泛京華”體係,如果京華是一棵樹的骨乾,那麼他們就逐步成為了枝和葉。
如《隋書》記錄,當時因百官所需用度不敷,中樞和處所都設置用以放債的公款,“以息取給”。時任工部尚書蘇孝慈以為此乃官府與公眾爭利,“非興化之道”,就“上表請罷之,請公卿以下給職田各有差”。
在當代漢語裡,“群眾”是一個詞彙,表達的是一個意義,但在當代社會,比如當今的大明,“人”與“民”並不是同一個意義,它們所表達的含義實在是分歧的。
並且在當代社會,當局和官員手中都握有權力,以如許的公權力與“手無寸鐵”的百姓“爭利”,孰強孰弱高低立見。如是長此以往,弱肉強食之下便能夠是民不聊生,終究必定百弊叢生、積重難返。
至於你要問,那為何田賦又能收呢?嗯,因為田賦是曆朝曆代一向都要交的,是有汗青的慣性的,並且他東林黨本身又不需求交田賦,即便要交也交得極少,那當然冇有題目。你如果跟東林黨說今後官紳一體納糧,你看東林黨會有甚麼反應。
高務實剛纔那段話的意義是,吃國度俸祿的人,不得和老百姓去爭奪好處。從古至今,“不與民爭利”都是最根基的在朝理念,被稱為“此上天之理,而亦泰初之道”。
與此近似的另有“大眾”,在後代那是連起來表達同一個意義的詞,但在當代社會亦不然:群就是群,眾就是眾,二者並不同一。
一個當代人看到這個字,天然會想到百姓即為民,換句話說,淺顯老百姓便是“民”。
科舉製實施之前,對於當時那些官員來講更是如此,隻要他們替各自的家屬發聲,他們便能夠在宦海上穩如泰山。哪怕是偶爾被罷官了,過不久又會有人把他保舉上去。
《鹽鐵論》當中的儒生賢能說得更清楚一些: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短長,大夫不言得喪。
在高拱期間,實學派依托皇權獲得官位、獲得朝堂上的話語權,但顛末郭樸、張四維期間,實學派已然逐步做大,此時又如何能夠不考慮本身好處最大化呢?
郭沫若以為,在殷商期間,“民”字這個象形字就是用一個錐子刺瞎左眼,如許的人就是民,而民也就是仆從。
甚麼叫目光向下?就是低著頭看空中,指不敢昂首平視——當然,不敢平視的工具是指統治者,或者統治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