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167章 務實回府(下)

第167章 務實回府(下)[第1頁/共3頁]

而在當下,江南當然是富庶之地,以是正在推行一條編法,本今後的一條鞭法。這個稅改政策的雛形始於嘉靖十年,從嘉靖四十年開端到隆慶年間,逐步在經濟最強但也稅負最重的南直隸地區停止實驗。而其提出的標語剛好是:“均平賦役,蘇解民困。”

比方說浙江、湖廣等地的絲絹稅,不止解往南京承運庫,另有很大一部分送往太倉銀庫、丙字庫等。實際上浙江的絲絹稅總額高達十三萬匹高低,湖廣的絲絹稅總額也有約兩萬七千匹,都遠超歙縣。

當時第一次接到報告的是應天巡撫陳克宅、巡按宋茂熙,這二位還是當真辦事的,很快給了批覆,要求徽州府徹查。可惜的是時候不剛巧,這兩位很快便升遷轉走,接任者又不清楚之前的環境,這件事就冇人再去詰問。

這件事到頭來公然轟動了海瑞,但與此同時,遠在都城的國策掌舵、鼎新旗手高拱也得知了這個動靜——就是高務實手裡這份。

說實在的,這裡帥嘉謨又玩了一個統計學上的小把戲。因為大明稅製,並不是統收統解,一個處所常常要向數處交稅。

隻差二兩銀子,那就很能夠隻是偏差了,因而帥嘉謨得出告終論:在大明建國之初,全部徽州府六縣共虧欠夏糧兩萬零四百八十石,該虧欠以“夏稅生絲”為名義補上,折八千七百八十匹生絹。這本來冇有題目,題目是在乙巳改製以後,這筆稅款不知為何,竟然由全府承擔變成了由歙縣一縣伶仃承擔。

當時,他們冇有在徽州府本地抗議,而是直接越級報告給了徽州府的下級——應天巡撫,並且還不止一次!

特彆是現任的應天巡撫,對一條編政策的推行也是很下力量的。而隻要他肯表態,這事就成了一半——不對,是成了一大半。帥嘉謨之以是有這個底氣,是因為這位巡撫實在太馳名譽,遠非平常官員可比——這位爺姓海,名瑞,字汝賢,號剛峰。

但帥嘉謨不談總數,隻單單拿出南京承運庫作比較,頓時就顯得歙縣景況格外悲慘。

在這篇報告裡,帥嘉謨耍了一點小手腕,他在報告啟事時加了一句話:“緣本府遞年奉戶部勘合,坐取人丁絲折生絹八千七百八十匹,原額六縣均輸,府誌可證。”

短短一句話,前後兩次呈現“均平”一詞。明顯,這不是他筆墨程度有限,而是有著深切企圖的。

但已經下定決計的帥嘉謨仍然親身撰寫了一份報告,詳細地寫明本身的查考過程,然後在隆慶四年的年初,冇有通過徽州府,而是越級呈給了當時的應天巡按禦史劉世會。

這個手腕的絕妙之處,在於這些數字都是實在的,完整經得起查證,隻是比較體例上稍做手腳,立即顯出不凡結果——究竟上歙縣本身的承擔確切沉重,但也不是說是以就民不聊生了,但是被帥嘉謨這麼一比較,正凡人看了都會感覺慘絕人寰,的確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