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5章 戰後波瀾(十)戰後規劃[第3頁/共5頁]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舉兵顛覆建文帝篡奪皇位時,曾聯絡兀良哈三衛援助,到朱棣登基後,就將北平行都司改名大寧都司,移治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市),本來的轄地都作為酬謝讓給了兀良哈。
厥後高務實靠著本身的麵子,從土默特借到脫脫恰台吉所部東出,駐牧於大寧與明軍邊牆之間,這纔算是阻斷了圖們伸出的黑手。然後大明朝廷持續輸血、大力扶植,這才重新築成了新的大寧城,再次將手穩穩地伸到長城以北。
把握在漢人手裡,就如同此次高務實伐元普通,西、北、東三路,想出哪路出哪路,可謂扼住了北疆的關鍵。特彆對於北疆偏東部分,那更是居高臨下普通的俯視,足以震懾數千裡之邊境。
遵循他的觀點,現在大明對土默特、鄂爾多斯的經濟節製已然充足,但軍事上的上風隻能說具有了一半。團體上的軍事氣力當然早已完成超出,但隻要在其最善於的範疇也對其保持碾壓之勢,右翼二部纔會完整放棄武力對抗這個選項,乖乖遵循大明的要求內附。
至此,在今北京、河北、山西境內的明朝北界已經退到了今後的長城一線。
高務實的解釋是:力壓不是為了戰役,而恰是為了製止戰役。
感激書友“書友20190223180428135”、“CosifanTutte”、“o尚書令”、“初度登岸”、“Myzen0915”、“llhz”、“雪碧無量”、“曹麵子”、“書友141216122515977”、“edwardliujun”、“單騎照碧心”、“klauszx”的月票支撐,感謝!
朱翊鈞下認識往禦座靠背上靠了一靠,換了個略微輕鬆些的姿式,沉吟道:“王先生所言倒也不差……既然如此,就勞諸位先生議一議,將來這萬裡北疆該當如何措置吧。”
這事提及來當真是令人感喟。大明建國之初,在北方為了打擊和毀滅元朝的殘存權勢,明軍不止一次策動打擊,如永樂十二年景祖親身率步騎五十萬擊瓦剌馬哈木,追至土剌河(今蒙古國土拉河);永樂二十二年景祖又親征,至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東北的達蘭納穆爾河而還。
但是大寧一旦把握在遊牧民族手裡,那就是南犯漢地之前哨。汗青上俺答封貢以後,察哈爾部與內喀爾喀部南犯劫奪,很多時候都走大寧便可見一斑(另一部分是去遼東)。
朱翊鈞悄悄點頭,梁夢龍這話在理,並且與高務實戰前的闡髮結論分歧,大寧都司的首要性是毫無疑問的。
而導致這個啟事呈現的很大一個啟事,在高務實看來就是朱棣內遷北方衛所而形成,這此中又以內遷大寧都司為最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