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蛇打七寸(下)[第2頁/共3頁]
高拱見狀,擺了擺手:“好了,這事情我也就是提示你早些做個籌辦罷了,現在先不提了。”他頓了一頓,提點道:“你那太子伴讀和假侍讀學士都是掛名在翰林院門下,待會兒你拿到官印、腰牌,就該去翰林院拜見掌院學士了。”
而孺子試的時候也有規定,是三年兩考,俗稱小考,也稱小試。由縣試到府試再到道試,共有三個層次,未考取者能夠再考。每逢醜、未、辰、戌年和寅、申、巳、亥年,即行歲考和科考之年,提學道行文停止歲考或科考,各州、縣即出佈告測驗生童。
身份證明這事好辦,高務實不必擔憂,不過現在仲春都疇昔了大半個月,現在趕回新鄭必定錯過考期——不對,本年正如高拱所說,冇有縣試能夠考。以是高務實就算要考,也得等來歲了。
高務實點了點頭,道:“本來隻是感覺年紀尚小,科舉之事不必太焦急,不過此前畢竟也冇想到會有明天這等環境,以是……的確是該先歸去考個功名了。”說著,卻垂垂皺起眉頭來。
縣試是孺子試的初考,明製設科之法:士子起家,應孺子試,必有籍。而明朝又“以其業為籍”,招考之人必須是本縣境內具有儒、官、民、軍、匠、醫之籍的士子,這縣人不獲得他縣招考。
高務實苦笑道:“不是怕考不過,是怕費時候呀。另有就是,縣試是在仲春,本年已經趕不上了。”
開考日期多在仲春,州、縣官要先期一月出示試期。考生需求定時到縣學或者縣衙禮房報名,填寫姓名、春秋、籍貫及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經曆,先覓本縣在學的廩生結保,包管本人無冒籍、匿喪、頂替、假捏姓名;身家明淨,非娼、優、皂、隸、奴婢及其子孫,方準正式招考。
高務實心中一動,暗道:你家侄兒我的目標,還真就是當這個元輔!
高務實呆了一呆,纔想起來明朝哪怕隻是戔戔縣試,端方也非常龐大。
“我大舅?”高務實呆了一呆,他是真的健忘這茬了——誰叫翰林學士這個位置在大明有著特彆意義,很多即將被汲引的重臣,常常都會被安在這個位置鍍一下金呢。就比如很多被廷推動內閣的輔臣,常常都會被先放到禮部尚書位置上坐一坐,翰林學士也差未幾。
高拱這麼一說,高務實纔想起來,張四維此前乃是翰林院侍讀學士,高拱汲引他的法度也是先汲引為翰林學士,然後緊接著兼任吏部右侍郎。現在回過甚來看,高拱這個汲引是有深意的:有了翰林學士這個絕對充足清貴的本職,兼任吏部右侍郎就不會讓人感覺資格不敷——因為翰林學士直接背廷推動內閣也不是多麼奇特的事情,比方說張居正就是從翰林學士被徐階保舉直接進內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