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務實回京(上)[第1頁/共3頁]
這裡要多說一句,薊州固然有總兵衙門,但薊州總兵實在更多的時候並不呆在薊州,而是在薊州東北的遵化縣——阿誰方向是最常遭到蒙古入侵的地區。
高務實聽了,先是有些絕望,但轉念一想又感覺也還好。畢竟現在本身年紀還是太小,也冇個功名出身,固然仗著太子伴讀和阿誰“假侍讀學士”的身份,在勳貴、武臣麵前腰桿子還算硬,但是在劉應節這類被後代稱為“軍事文官”的大佬麵前,就完整不值一提了。
要曉得,人家但是張居正的同年,在張黨裡頭也是稀有的大佬之一,就算是麵對高拱,也犯不著點頭哈腰,可不是戚繼光這類給張居正寫信隻能自稱“門下嘍囉小的戚某”的不幸武臣。
薊州誰說了算?順天巡撫劉應節。
隻是第二日一早,高務實纔剛醒來,高陌就邇來稟告說二房二少爺高國彥等前次高務實寫信去請的人,已經結伴到了京師,眼下正在大學士府等候高務實歸去安排。
但這也就有一個不好,那就是他這個總兵在薊州並不是說了算數的那位大佬。
當然,明朝的總督、巡撫、總兵,實際上來講都不是法理上的常置官,其駐地也常常竄改,且眼下這類環境,也不屬於常態。比方上頭已經說了,薊州是有薊州總兵衙門的,但近些年來薊州總兵首要呆在遵化縣,而實際上順天巡撫的春駐地才應當是遵化(秋駐地為昌平)等等……竄改太多,乃至無跡可尋,根基上能夠瞭解為朝廷某位大佬感覺應當竄改一下,天子表示能夠,那麼這些邊臣就要受命竄改駐地。
當天夜裡,薛批示使乃至已經安排好了接下來對高務實的歡迎,籌算明日一大早便盛邀高侍讀至玉清觀一遊。
到唐時,太宗東征,路過石城,有隨軍一羽士善於望氣術,見此地紫氣漂渺如飛鸞,仙氣凝集似丹鼎,遂離軍隱居此處修道。元初,長春真人丘處機座下一弟子於此結廬,乃名“廓清觀”。再厥後,大明永樂年間,肮臟道人張三豐攜弟子數人遊此,數日拜彆,留下一弟子住觀修行,始改名為“玉清觀”。嘉靖年間,玉清觀停止了大範圍的補葺與擴建,逐步成為古開平鎮最大的宏偉道觀,翹首京東。
向來文人,崇佛者有之,向道者亦有之,而更多的是兩教皆尊,總之寧肯假裝堅信不疑,也不會光亮正大的獲咎,萬一神仙是真的有呢?以是薛批示使感覺明日本身能夠客串一下導遊,進一步爭奪高侍讀的好感——他固然曉得高務實有些不簡樸,但內心終償還是感覺小孩子總比大人好哄。
薛批示使倒也是個不泄氣的,又忙前忙後安排人送高務實出城,直到轄區邊疆——遠了不敢送,畢竟衛所兵不受命不能隨便出境,更何況這裡乃是京畿四周,隨便調兵那但是要掉腦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