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234章 務實回京(上)

第234章 務實回京(上)[第2頁/共3頁]

當然,明朝的總督、巡撫、總兵,實際上來講都不是法理上的常置官,其駐地也常常竄改,且眼下這類環境,也不屬於常態。比方上頭已經說了,薊州是有薊州總兵衙門的,但近些年來薊州總兵首要呆在遵化縣,而實際上順天巡撫的春駐地才應當是遵化(秋駐地為昌平)等等……竄改太多,乃至無跡可尋,根基上能夠瞭解為朝廷某位大佬感覺應當竄改一下,天子表示能夠,那麼這些邊臣就要受命竄改駐地。

這裡要多說一句,薊州固然有總兵衙門,但薊州總兵實在更多的時候並不呆在薊州,而是在薊州東北的遵化縣——阿誰方向是最常遭到蒙古入侵的地區。

要曉得,人家但是張居正的同年,在張黨裡頭也是稀有的大佬之一,就算是麵對高拱,也犯不著點頭哈腰,可不是戚繼光這類給張居正寫信隻能自稱“門下嘍囉小的戚某”的不幸武臣。

這玉清觀實乃開平小城的一張名剌,乃是全真教聖地,京東第一道觀。據傳,殷商前期古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和叔齊,離國出走路過石城(即開平),時價隆冬,二人腹饑口渴,忽見一淙清泉汩汩而流,乃掬一捧泉,一飲而儘,頓覺清冽沁腑,饑渴全消,這淙泉水即厥後唐山玉清觀院內之“玉清古井”。兄弟二人繞泉盤桓流連,極其對勁,遂決定於此結廬而居,修道求仙。數年後二人拜彆,往首陽山,不知所終。

甚麼?你問薊遼總督安在?嗯……眼下的薊遼總督駐地在密雲縣,直接頂在京師的北大門古北口的火線第一道防地上——大明就是這麼奇異,很有點高務實所熟諳的“大災大難當前,黨員乾部先上”的意味,可不像某些朝代那樣,火線軍隊都打光了,批示官還在京師冇挪窩。

這件事對高務實來講當然比玩耍首要很多,隻是薛批示使獲得動靜後就不免有些絕望,高務實安撫他說將來本身另有買賣要在這邊運營,必定還會再來,總算讓他勉為其難的承諾了下來。

這類“不穩定性”之以是遠比清朝較著,有很大程度是大明朝廷為了表示在軌製上不忘本,始終對峙把總督、巡撫都禦史和總兵當作臨時調派官的表示。

不過戚繼光除了是薊州總兵以外,還兼了個練兵總理,遵化那邊擺不下如許雄師,以是他算是呆在薊州城時候比較長的一名薊州總兵。

高務實聽了,先是有些絕望,但轉念一想又感覺也還好。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