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國本(圩三)“補救”[第1頁/共5頁]
一引就是116.5宋斤(注:這是據《宋史·通貨誌》記錄,鹽引每張領鹽116.5斤,價6貫。),摺合149市斤。如許,北宋一年的鹽產量約莫是3億斤。
總而言之,對比宋明兩朝,根基就能發明題目出在哪:那些關抄收稅的胥吏們詳細收了多少?收到哪去了?進了甚麼賬?隻要天曉得。
要曉得,宋朝可冇有大範圍軍屯存在,成果宋朝的農稅支出也僅比明朝略低一點,而商稅上呢?宋朝的商稅比農稅多出兩倍多,反觀明朝的商稅嘛……不能說勃勃朝氣萬物竟發,隻能說微乎其微聊勝於無。
但是題目在於,彼時北京本地的布匹買賣大部分是宮中寺人私偷宮廷布匹外賣,本錢極低,正規販子底子合作不了,最後這位孫老闆隻能托庇於貴戚,開端做起了私運——因為托庇貴戚以後,吃拿卡要的人就少多了,乃至於根基冇有。
畢竟蒙前人本身都分裂了,力量非常不集合,對明朝形成的邊患實在有限,真的就隻能算是“邊”患——以是當初俺答汗打進關內、逼近京師的時候,明廷纔會那麼驚奇與嚴峻,而其邊臣、鎮帥們也纔會搞出那麼多花式作死的花樣來。
西紀行?大明宦海現形記罷了。
據後代儲存下來的官方條記記錄,有鬆江布商孫克功販布去北京,一起上要顛末幾十個關卡,每個關卡都有伸手要錢的人。一起上交稅的額度數倍於貨值,因而最後他隻能高價販布。
真該好好表揚一下大明的胥吏,他們冇有拿朝廷一文錢的俸祿,卻始終任勞任怨,不跳槽、不跑路,安放心心的為大明朝——包含厥後又為韃清——收了好幾百年的稅。不得不說,這類空腹從公的精力實在是……難以描述。
你看,甚麼叫藏富於民,甚麼叫國窮戶富?大明朝威武啊。
換句話說,隻要宋朝才氣略微從有錢人手裡拿走一點點好處,而其他朝代根基就都嗬嗬了。當然,在挖存量這個題目上,明朝的程度團體來看還算中等,門閥期間的東漢和隋唐能夠纔是真正的重災區,這個臨時不提。
在內部局勢上,明朝的環境則要比宋朝好一點,它除極少數期間以外幾近冇有甚麼大敵。
還是對比宋明兩朝,舉幾個例子體味一下。
那麼明朝的鹽產量如何呢?按大明的“綱鹽製”:持有鹽引的販子按地辨彆為10個綱,每綱鹽引為20萬引,每引折鹽300斤,或銀六錢四厘,稱為“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運輸)銀三兩。
當然,後代另有個比較支流的說法,就是說在農稅差未幾,乃至明朝還強點的環境下,宋朝財務美滿是靠商稅來反殺明朝的。這話大抵上是對的,但此中恐怕成心偶然的忽視了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