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國本(圩三)“補救”[第2頁/共5頁]
為甚麼啊?因為大師實在是都冇推測,前些年還奄奄一息的右翼蒙古在換了個汗王以後竟然還真能詐屍。
可惜的是,固然高務實老早就把蒸汽機的道理傳授出去了,但京華直到現在還是冇把蒸汽機玩明白,以是他對於後代有段時候總把蒸汽機的大範圍應用說得彷彿就靠瓦特靈光一現就完成了科技進級非常活力——人家瓦特明顯隻是改進,冇有瓦特之前那些人紮下的根本,這蒸汽機哪有那麼好搞啊?
感激書友“Nazgeer”、“初度登錄”的月票支撐,感謝!
一樣的,這也就解釋了當初高務實為甚麼對峙以為那幫勳貴固然看似屁用冇有,但卻仍然要列為他第一批需求拉攏的盟友。
(本章完)
既然說到胥吏,乾脆再多說兩句。後代搞明史研討的人常常抱怨申明朝三班衙役的數量冇法統計,這當然是究竟,因為他們壓根就冇有體例,能統計出來纔怪。
要曉得,宋朝可冇有大範圍軍屯存在,成果宋朝的農稅支出也僅比明朝略低一點,而商稅上呢?宋朝的商稅比農稅多出兩倍多,反觀明朝的商稅嘛……不能說勃勃朝氣萬物竟發,隻能說微乎其微聊勝於無。
宋朝和明朝有一點毫無疑問是不異的,那就是它倆都是以農業為主的封建國度,這固然看似一句廢話,但是很首要,前麵要說。
以是高務實一貫以為,中心財務支出低,和賦稅的根基稅率凹凸乾係並不大,乾係大的是國度征稅的履行層麵,以及征收以後的審計監察層麵。這就是他要為戶部培養那麼多懂財務的專業職員,以及伶仃設立審計署的啟事地點。
改正一下,上一章的感激有誤,“書友20170107012220447”書友投的是9張月票,我能夠那會兒還冇睡醒,目炫當作7張了,道歉。
可見,大明每年鹽產量是6億斤,當時一斤摺合後代596克,總量相稱於後代的6.72億斤,考慮到明朝實際人丁比北宋增加了約一倍,那麼鹽產量也增加一倍,倒是恰好符合。
以是,也不要再說甚麼明朝農夫承擔比宋朝輕了。人家宋朝的農稅是小頭,另有商稅這個十全大補丸,而明朝上高低下幾百萬的皇室後代當時都指著農稅過日子呢。要不是高務實前些年靠著本身的聲望以及朱翊鈞缺錢兵戈,硬生生搞定了開藩禁這檔子事,現在戶部即便收了權,還是很多時候都一樣要捉襟見肘。
成果呢,到了弘治年間,天下征糧米1956萬石,麥677萬石,絲36700斤,布115萬匹,鈔8842萬貫,雜課鈔7300萬貫,軍屯糧食293萬石……除了大明寶鈔變多了以外,其他各項都有分歧幅度的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