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國本(圩三)“補救”[第3頁/共5頁]
換句話說,隻要宋朝才氣略微從有錢人手裡拿走一點點好處,而其他朝代根基就都嗬嗬了。當然,在挖存量這個題目上,明朝的程度團體來看還算中等,門閥期間的東漢和隋唐能夠纔是真正的重災區,這個臨時不提。
宋朝朝廷把鹽引賣給鹽商,一引6貫錢,因為統共是200萬引,以是得鹽稅1200萬貫每年。已知北宋鹽稅峰值高達1300萬貫,比這個實際值還高一點,可見北宋鹽稅征收還是比較靠譜的。
比如軍屯隻要洪武年的七分之一,絲是非常之一,團體賦稅隻及得上洪武朝的三分之二。你覺得這就很慘了?不不不,這還算好的,因為又過了幾十年,軍屯乾脆冇有了,毛……不是,稻草都不剩一根。而比及嘉靖朝時候,已經隻剩下弘治朝的三分之二,連洪武朝的一半都不到了。
成果呢,到了弘治年間,天下征糧米1956萬石,麥677萬石,絲36700斤,布115萬匹,鈔8842萬貫,雜課鈔7300萬貫,軍屯糧食293萬石……除了大明寶鈔變多了以外,其他各項都有分歧幅度的降落。
實際是,朱元璋期間搞出的黃冊與魚鱗圖冊自從鎖在南京那小島上以後耐久冇人管,厥後都差未幾爛掉了,而以後的天子們冇人有興趣再搞一次天下普查——天子想搞也冇用,官員們不會承諾——因而就呈現了一個非常詭異的征象:朝廷公佈的天下人丁永久就在洪武標準高低浮動一點點。
總之,現在這個期間除了極少數國度靠擄掠打草穀或者坐地挖金銀礦為生以外,大部分國度都還是得依托壓迫海內資本來保持。在這一點上,彆說大瞭然,中國汗青上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有一個算一個,恐怕都不如宋朝有本領。
熙寧十年,北宋稅賦總支出共7070萬貫,此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4911萬貫,占70%,這是有明白記錄的。
並且,大明朝大部分的胥吏實在連所謂的“三班衙役”都不是,他們隻是“幫閒”,乃是官員(和寺人)“自掏腰包”雇傭的編外職員——剛纔高務實提到過。
隻不太高務實出身好,這類肮臟事底子碰不到他罷了——當然,他碰到的是另一些。
本書前文曾經提到過明朝實際人丁能夠超越兩億,但有人表示不對,因為從史載來看隻要五千多萬。嗯……以是明朝兩百年本地無大戰,此人丁竟然和建國期間幾近一點冇差?
一樣的,這也就解釋了當初高務實為甚麼對峙以為那幫勳貴固然看似屁用冇有,但卻仍然要列為他第一批需求拉攏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