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正國本(圩三)“補救”[第4頁/共5頁]
以是,也不要再說甚麼明朝農夫承擔比宋朝輕了。人家宋朝的農稅是小頭,另有商稅這個十全大補丸,而明朝上高低下幾百萬的皇室後代當時都指著農稅過日子呢。要不是高務實前些年靠著本身的聲望以及朱翊鈞缺錢兵戈,硬生生搞定了開藩禁這檔子事,現在戶部即便收了權,還是很多時候都一樣要捉襟見肘。
實際是,朱元璋期間搞出的黃冊與魚鱗圖冊自從鎖在南京那小島上以後耐久冇人管,厥後都差未幾爛掉了,而以後的天子們冇人有興趣再搞一次天下普查——天子想搞也冇用,官員們不會承諾——因而就呈現了一個非常詭異的征象:朝廷公佈的天下人丁永久就在洪武標準高低浮動一點點。
當然,後代另有個比較支流的說法,就是說在農稅差未幾,乃至明朝還強點的環境下,宋朝財務美滿是靠商稅來反殺明朝的。這話大抵上是對的,但此中恐怕成心偶然的忽視了一些東西。
宋朝朝廷把鹽引賣給鹽商,一引6貫錢,因為統共是200萬引,以是得鹽稅1200萬貫每年。已知北宋鹽稅峰值高達1300萬貫,比這個實際值還高一點,可見北宋鹽稅征收還是比較靠譜的。
以是高務實一貫以為,中心財務支出低,和賦稅的根基稅率凹凸乾係並不大,乾係大的是國度征稅的履行層麵,以及征收以後的審計監察層麵。這就是他要為戶部培養那麼多懂財務的專業職員,以及伶仃設立審計署的啟事地點。
宋朝賦稅是如何個漲法這裡篇幅所限就不先容了,歸正兩宋三百年,幾近每隔幾十年就能漲它一波,來由五花八門,總之就是漲漲漲,隻能漲不能跌。
畢竟蒙前人本身都分裂了,力量非常不集合,對明朝形成的邊患實在有限,真的就隻能算是“邊”患——以是當初俺答汗打進關內、逼近京師的時候,明廷纔會那麼驚奇與嚴峻,而其邊臣、鎮帥們也纔會搞出那麼多花式作死的花樣來。
並且,大明朝大部分的胥吏實在連所謂的“三班衙役”都不是,他們隻是“幫閒”,乃是官員(和寺人)“自掏腰包”雇傭的編外職員——剛纔高務實提到過。
在如許的背景下,不管閻王還是小鬼,有哪個能如此不長眼,吃拿卡要敢找到京華頭上去?冇了這批龐大的隱形支出,京華在貿易上的合作力天然不必多說。
一引就是116.5宋斤(注:這是據《宋史·通貨誌》記錄,鹽引每張領鹽116.5斤,價6貫。),摺合149市斤。如許,北宋一年的鹽產量約莫是3億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