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幸南京(七)內守備[第2頁/共5頁]
內閣本來隻是個天子的參謀機構,為何現在反而成了帶領六部的“相府”?因為內閣離天子更近。
直到英宗即位後,纔在軌製層麵明白了兩京的乾係,再次以北京為都城,南京為留都。而後,兩京製構成定製,直至大明滅亡。
田義擺手讓過來拜見他的閒雜人等各自退下,隻留了賣力把守宮門的內廷宮監,徑直問道:“方纔咱家進宮以後,可有靖國公府的隨員離宮?”
明朝天子對文官的態度比較奇特,依靠的同時又用各種手腕限定,信賴的同時又非得找人製衡,這也恰是寺人得以乾預朝政的啟事。
仁宗即位後,以襄城伯李隆鎮守南京;宣德期間,改“鎮守”為“守備”,並規定南京守備例由公、侯、伯等勳貴擔負,同時南京守備還要兼領中軍都督府。
----------
“啊哈?”田義聽得樂出聲來,點頭道:“你小子眼色練出來很多,但這目光還是淺了。咱家可冇有穩坐垂釣台,也不是八風吹不動,不想去聯絡聯絡……實話奉告你,咱家現在也是急著回府,要不然待會兒那位靖國公的堂侄到我府上,豈不無人歡迎?”
那宮監趕緊應了,立即安排人讓轎伕們過來。趁著這個機會,他又問道:“內守備,本日南都城中各方朱紫都在忙著聯絡,也就您白叟家穩坐垂釣台,八風吹不動了。”
田義想了想,點頭道:“此時纔想著串供,未免有些遲了。何況事已至此,不搶著沈閣老明日入宿春和宮之前先和他十足氣,反而去見二位勳臣,實在不知所謂。”
南京守備勳臣辦理中軍都督府所轄四十九個衛所,權柄近似於北京的五軍都督府,統而不管。南都城防他也馳名義上的統領權,但一樣是統而不領,除非有皇命讓他領兵作戰(很少,幾近冇有過)。
明中期時,朝廷以為南京高層的權力還是過於集合,便於景泰三年增設協同守備一人,也以公、侯、伯等勳貴擔負。按例,協同守備也會兼領五府事。
實在如果遵循“禮法”來講,“南京守備勳臣”因為必須由勳貴擔負,而南京勳貴按大明軌製,每一名都是“超品”,實際上應當是“職位”最高的;如果不考慮禮法而考慮親疏,那麼“南京守備寺人”因為是司禮監外差,是天子的“三千裡外親臣”,則他就應當是職位最高的。總之,不管如何不該該是“南京兵部尚書參讚機務”排第一。
還是那句話:權力佈局是個同心圓,離核心越近的圈層,權力職位就越高。以是,為甚麼下級一把手常常還要對下級帶領的秘書客客氣氣乃至恭恭敬敬?因為秘書離帶領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