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回鄉之前(上)[第2頁/共3頁]
因為漢語是單音詞組合而成,又有陰、陽、上、去、入五音之分,這就使得當代漢語文章在讀音上有光鮮的音樂式節拍感。節拍調和迴盪,聽起來好聽,讀起來順口,又為各種詩歌韻文的呈現締造了前提,比方說話筆墨上的工緻對仗、平仄相和,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極具美感。八股文之以是能產生,這也是前提前提之一。
比方《論語》開首:“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講官在“子曰”邊點一小點,領讀“子曰”,朱翊鈞與高務實就跟著讀“子曰”,然後點讀“學而時習之”,然後圈讀“不亦說乎”,二人均跟著照讀。
八股如何學呢?起首就是要有踏實的根基功。何謂根基功?最起碼的,四書五經必須背得滾瓜爛熟,特彆是《四書》,包含白文、朱注(朱熹的註解)都要背熟,一句不成或忘;要記熟每個字的精確讀音;要學會對兩個字以上到十幾個字的長對子(以是這年代對春聯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事,普通來講不值得提);要讀熟名家時文起碼幾百篇;要學會寫小楷、館閣體等等。這些都是最最根基的東西。
但高務實的報酬和太子當然不能比——如果太子能背誦而高務實不能,太子能夠去用飯;如果高務實能背誦而太子不能背誦,則不但太子不能用飯,高務實也不能去吃。
詳細到“讀”,如何教呢?實在太子講官的教法,與私塾根基分歧,普通都是以“句數”計算,即每天大抵規定讀多少句生書。不過太子這裡,普通而言是一天一篇,偶爾某篇較長,則分數日來講授。
高務實固然本身另有一大攤子事要措置,卻也不好拂了太子的顏麵,隻得老誠懇實陪他上完了課。
讀完以後,便要背。背誦的體例,高務實倒是非常熟諳:竟然跟他宿世小時候讀書一樣,站在教員麵前,當著教員的麵把本日所學及前四日所學背誦出來。倘若背誦不出,或者背得磕磕巴巴,冇有連貫順暢、頓挫頓挫,都算分歧格,得歸去持續讀,讀到能諳練背誦為止。
昨日高拱讓他乞假,他便寫了幾道條陳,除了一道直接交給高拱以外,剩下的彆離送給朱希忠、申時行和張四維——高拱和朱希忠是知太子經筵事,明麵上的文武主官,申時行則是同知太子經筵事,實際上的賣力人,而張四維則是高務實這個“假侍讀學士”端莊上官,以是告假條陳一個不能落下,全都要交到。
不過朱翊鈞那邊還是有點難辦,因為《為政篇》一共有二十四小段,不但每一段都要背,並且前後挨次不能錯——錯了挨次也不能稱之為滾瓜爛熟。因而等朱翊鈞背完,適值趕上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