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375章 根源何在

第375章 根源何在[第2頁/共3頁]

當然,對當代天然災害做統計是一件非常艱钜的事情,那篇文章的作者也表示,不敢說本身所做的統計完整合適明朝天然災害的實際環境,但起碼能大抵反應明朝天然災害的根基環境。

以是,不是明朝曆代天子太豪侈,也不是朝臣太敗北,固然這些身分不能說冇有,但必定不是本源,也不是主因。

更不要說,明朝因雷擊導致三大殿破壞不止一次,而每一次連修複皇宮都要拖了又拖,一不謹慎就是幾年疇昔了,皇宮還在破壞狀況,而天子還不敢隨便催促,怕被言官噴,就這也稱得上窮奢極欲?

反觀清朝,就不說皇宮了,光說修園子,修了多少個園子?花了多少錢?

實在由不得高務實不活力,因為在他的思慮中,導致明亡的身分固然很多,但是龐大的災害和明朝應對災害的無能,必然在此中占有了很首要一個位置。

要不是朱元璋定下的財務軌製太不著調,怎會搞出這麼畸形的財務狀況來?

有明一朝賑災救災之不力,是他們不肯意為之嗎?必定不是,從天子到群臣,大師都是讀聖賢書的,不管讀傻冇讀傻,起碼曉得民為社稷之本,也起碼曉得“仁”乃儒家核心機惟之一,又如何能夠不肯意賑災救災呢?

就各個災種來講,洪澇、水災、地動三種災害均超越了1000次,而洪澇災害更是達到2000次之多,均勻每年產生洪澇災害達7次之多。

就各省區來講,北直隸、南直隸、山西、山東、陝西、湖廣、浙江、河南等省區災害頻繁,此中北直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92次,均勻每年產生災害近4次。而有些單次災害,則涉及麵非常廣,風險非常嚴峻。

但是,高務實既然以救明為目標,光嘴炮抨擊而不處理題目,那冇有任何意義,而要處理題目,則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起首要做的是體味題目的關鍵地點。

既非不肯,便是不能。

試想一下,如此頻繁且嚴峻的災害,超越了中國汗青上的任何一朝,恰好明朝從朝廷到處所,對於賑災救災的事情又非常不力,你不滅誰滅,你不亡誰亡?

而使得朝廷寬裕如此的禍首禍首是誰呢?是贓官貪吏嗎?

成果就是,朱元璋得了天下以後,一味的抬高稅率,乃至大幅度減少朝廷官、吏的俸祿,覺得如此就能讓天下人過好日子。但是他卻不曉得,國度稅收本身就是國度行政力量的底子,冇有充足的稅收,一旦國度呈現題目,不管是內憂還是內亂,國度都隻無能瞪眼,底子使不上力——不是不肯使力,實在是有力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