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明元輔 - 第387章 諭德上疏(上)

第387章 諭德上疏(上)[第1頁/共3頁]

當然了,也不會有傻子跳出來講他的數占有誤,畢竟誰也冇去量過。

水驛則以舟船為之,“通行正路,或設船二十隻,十五隻,十隻”,其他分行偏路,“亦設船七隻,五隻”。可見,按照驛路位置之輕重,行人之多少,水、馬驛所役車、船、舟、馬多寡不等。驛卒普通是“要路十人,僻路或五人,或四人”。

接著引出主題,說在這千差萬彆,形狀各彆的資訊通報體例中,驛站所闡揚的感化尤其值得正視,他在疏文中說“驛道者,國之頭緒,不容壅滯”,又說“置郵傳命,如人身血脈,不能一日廢也”,可見其在政令上通下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感化。最後則點明中國曆代諸王朝無不以京師為中間,構築四通八達的驛道,在其上設置為數浩繁、服從齊備的驛站,戍有驛卒,以便有效地通報政治、經濟、軍事等資訊。

然後又申明本朝郵遞機構,除驛站外,另有遞運所、急遞鋪,但是比以後二者,驛站不但遍及腹裡,還遍及漫衍於遼東、甘肅、朵甘、烏斯藏、鬆藩、四川、雲貴、廣東等遙遠地區。至嘉靖二十八年,天下高低各種水、馬驛高達一千二百九十五處。

比方上疏。

當然了,浮名歸浮名,不代表就一點用處都冇有。起碼,有這個臨時官職在身,很多布衣白身不能做的事,他就能做。

然後高務實開端回顧了一下從古自今,各個王朝統治如此廣漠邊境的體例,也就是資訊傳播體例。“構築烽燧,燃放烽火;駕馬服牛,徒步馳驅;整治門路,設置驛站”,諸如此類,不一贅述。

而我大明更是國土廣袤,幅員廣寬,“東起朝鮮,南包安南,北距大漠”,乃至南海的“千裡長沙,萬裡石塘”,亦入版圖,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裡,南北一萬零九百四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皋牢者,尚不在此數之列”。——這個數字實在是精確的,但大明朝廷高低恐怕隻要他曉得得如此切當。

然後他便開端例舉:如本朝驛道,站與站之間普通均勻相隔六十至八十裡,這是希冀驛卒一天所走的路程,如許既能包管敏捷來回,又不會導致過分勞累而“馬垮人倒”。

馬驛是指陸驛,“利用馬、驢、車、人夫”郵遞,衝要處“或設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其他非首要,亦係經行門路,或設馬三十匹,十匹,五匹”;

固然明律對信使耽擱光陰懲罰甚嚴,但是因大水梗阻或地點有誤而擔擱路程時,信使可免予或減輕懲罰。同時,明律嚴禁官員濫用驛站,叱罵、鞭撻驛卒。反之,驛卒如操縱驛站攫取私利,要更加受罰。

疏文接著開端說本朝,說自太祖“混一區寓”後,為穩固統治,以驛站為軍國機務最急之事。自即位之日起,便治水、開山、修路、造橋、備馬匹、設車船,“置各處水、馬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