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諭德上疏(上)[第2頁/共3頁]
水驛則以舟船為之,“通行正路,或設船二十隻,十五隻,十隻”,其他分行偏路,“亦設船七隻,五隻”。可見,按照驛路位置之輕重,行人之多少,水、馬驛所役車、船、舟、馬多寡不等。驛卒普通是“要路十人,僻路或五人,或四人”。
不太高務實本身對此倒是看得很開,歸正不管是侍讀學士還是左諭德,都是臨時掛名,又不是實官。
另有,就是因為驛站通報的多為乾係國度安然的文書,故驛卒在兵部統領下事情,而驛傳辦理條例也呼應地載入《大明律》有關刑法的卷目中,以示驛站的首要及驛卒事情的特彆性。
當然了,也不會有傻子跳出來講他的數占有誤,畢竟誰也冇去量過。
接著引出主題,說在這千差萬彆,形狀各彆的資訊通報體例中,驛站所闡揚的感化尤其值得正視,他在疏文中說“驛道者,國之頭緒,不容壅滯”,又說“置郵傳命,如人身血脈,不能一日廢也”,可見其在政令上通下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感化。最後則點明中國曆代諸王朝無不以京師為中間,構築四通八達的驛道,在其上設置為數浩繁、服從齊備的驛站,戍有驛卒,以便有效地通報政治、經濟、軍事等資訊。
然後他便開端例舉:如本朝驛道,站與站之間普通均勻相隔六十至八十裡,這是希冀驛卒一天所走的路程,如許既能包管敏捷來回,又不會導致過分勞累而“馬垮人倒”。
這麼一來,高務實這個太子近臣,根基上能夠包管來日必是天子近臣,是以現在稱呼他為高諭德就反倒比高侍讀更好了——更能表現他和太子殿下的特彆乾係嘛。
將來他就算考中進士,還是還是得先爭奪考中庶吉人,進翰林院乾一段時候,打熬資格,仍然要從七八品小官做起,現在的這些“假”字打頭的官位,不過都是浮名罷了。
高務實疏文中言:“太祖製驛站諸製律,本皆得宜,然時過境遷,百製儘廢矣。”
說完驛站的首要性以及太祖對驛站的高度正視,高務實筆鋒一轉,開端說當前的題目。
然後高務實開端回顧了一下從古自今,各個王朝統治如此廣漠邊境的體例,也就是資訊傳播體例。“構築烽燧,燃放烽火;駕馬服牛,徒步馳驅;整治門路,設置驛站”,諸如此類,不一贅述。
而我大明更是國土廣袤,幅員廣寬,“東起朝鮮,南包安南,北距大漠”,乃至南海的“千裡長沙,萬裡石塘”,亦入版圖,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裡,南北一萬零九百四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皋牢者,尚不在此數之列”。——這個數字實在是精確的,但大明朝廷高低恐怕隻要他曉得得如此切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