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京華集團的定位[第2頁/共4頁]
這個特性,叫做政治持股,而更淺顯的說法,就是權貴吃乾股。
另一類是技術乾股,劉家的百寶續命散就屬於這一類。不過更首要的一個技術乾股大頭倒是朱載堉。
高務實眼中的京華個人,特彆是在對外的時候,就近似於歐洲人的所謂“東印度公司”,它當然是要紅利的,但歸根結底,它是一個殖民開辟的前鋒。
汗青上的英屬印度,就是由“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建立起來的,在該公司滅亡之前,在印度具有不下於二十萬首要由印度人構成的“公司軍”。
現在安南的軍權已經被把握,京華個人和安南都統司之間的權力和任務也已經根基分彆安妥,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政務這塊的事情了。
----------
自1764年克萊武成為孟加拉總督今後,“公司曾經彬彬有禮的職員,現在都變得極其狂暴、貪婪;股東之間相互勾搭,賄賂競選;董事會也完整成為冇有帶領才氣,冇法實現有效統治的、紛爭不竭的機構。”
不太高務實對於“荷蘭先進公司軌製”冇有甚麼興趣,因為他在京華實施的軌製本身也是股分製,隻是……太具有中國特性了罷了。
乾股分紅有兩大類:一是權貴持股,這個想來已經不必解釋了,朱應楨、張元功、李宗城等權貴或者權貴後輩在京華部屬的各個分歧財產裡拿到的利潤分紅,就是乾股。
這麼好的經曆不去學習,那就太蠢了。
1757年,東印度公司攻陷孟加拉首府穆爾希達巴德後,從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的國庫中搶走代價370萬英鎊的財寶。隨後,東印度公司拔擢米爾·賈法爾成為孟加拉的傀儡統治者。米爾·賈法爾又“賠款”100萬英鎊,向加爾各答的英國販子付出50萬英鎊。這些財產乃至超越了東印度公司整年貿易的總和。
以是高務實一邊把握安南的軍政大權,一邊又給安南建立南北二港,同時還答應莫茂洽與京華個人合作經商,凡此各種,無一不是“為了割韭菜而種韭菜”。
這些環境如果讓高務實來評價,就是“從貿易公司到**王朝的演變”。
不唯如此,高務實還恐怕京華個人貧乏合作、貧乏生機,把金港作為貿易自在港來打造——位於北方潡河河口的新港口可不是這類純自在港,因為北方部分他要包管莫氏以及莫氏相乾的舊安南權勢能夠無益可圖。
這十年來,或者更切確一點說,比來這大半年來,高務實彷彿一向都在乾這類事,不敢說登峰造極,那也應當稱得上爐火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