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京華集團的定位[第3頁/共4頁]
這一點,叫做打劫式殖民地政策。
最開端的戰役經商目標被擯斥,戰役、國土擴大,增加稅收等取而代之,東印度公司看起來收益更豐了,卻也已經一步步走向滅亡。
以是高務實現在的股分製,是一種“中國特性”股分製,它既有先進的一麵,相稱於後代“股權鼓勵”的做法,也有“腐朽”的一麵……相稱於權錢買賣。
終究,獨一20多名英軍兵士傷亡,而孟加拉軍隊卻喪失了超越1000名流兵。
一開端,在西方各國設立的東印度公司中,形式最早進、氣力最強大的實在是荷蘭結合東印度公司。他們采取股分製公司的形式,並以長遠運營作為目標來運營,是以被後代看作是“股分製”的初創者。在最強大的時候,荷蘭東印度公司把持了全部東印度的香料貿易,並完整壓抑了其他國度的東印度公司的停業。
從範圍上來看,這場“普拉西戰役”很難稱得上是一場大戰役,但它的汗青意義卻格外嚴峻。在這場戰役以後,英國人的權勢開端滲入到印度各級當局中,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更首要的是,這場戰役代表著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為英帝國在印度實施殖民統治的“代理人”。
汗青上的英屬印度,就是由“不列顛東印度公司”建立起來的,在該公司滅亡之前,在印度具有不下於二十萬首要由印度人構成的“公司軍”。
這麼好的經曆不去學習,那就太蠢了。
既然不需求學習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軌製體係,那麼要學的就隻要運營手腕了。
這算是垂垂寫到“鼎新深水區”了,越寫越慢了真是……
實際上,政務的首要性還真不比軍務差。而其重中之重,簡而言之就隻要四個字:殖民地化。
策動戰役、殖民、打劫、發賣鴉片……東印度公司在處置著高額利潤的買賣同時,因為合作消逝,內部的**也日趨減輕。
不太高務實這廝的績效犒賞,拿“低保”比較輕易,拿後續的幾個更初級次就很難。為了這個績效犒賞的分彆,高陌的外務處和高國彥的財務處結合起來搞了幾個月才大抵定了個績效品級,當然,這就冇有需求一一細說了。
那麼東印度公司的“前半生”,行事特性究竟是甚麼呢?
這個個人,是高務實完整節製的,冇有股權一說。但詳細到各個詳細的財產,就有了另兩種軌製同時實施,即乾股分紅和績效分紅兩種軌製。
1757年,東印度公司攻陷孟加拉首府穆爾希達巴德後,從孟加拉王公西拉傑的國庫中搶走代價370萬英鎊的財寶。隨後,東印度公司拔擢米爾·賈法爾成為孟加拉的傀儡統治者。米爾·賈法爾又“賠款”100萬英鎊,向加爾各答的英國販子付出50萬英鎊。這些財產乃至超越了東印度公司整年貿易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