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官缺[第1頁/共4頁]
貞武凝神想了半晌,終是記起康熙在安定‘三藩之亂時,曾經說過的‘創辦捐例不但為了籌餉,還在於彙集異途人才,以補科目所不及。,這句話,這是他每日夙起讀前朝曆代天子的《聖訓》和《實錄》時偶爾看到的。
但太上皇卻說‘天下何地無才’何途無品,貲郎始自漢文,而文章如同馬相如,政事如張釋之,皆以貲郎顯。故國度用人不必分其門而阻其途,實政惠民,不必格於成議而徇迂見……
聽的這話,施世綸不由撇了撇嘴,說的好聽,分歧樣是開捐例,不過是把代價進步了罷了,不過,張鵬翮剛剛纔替他得救,他也不好翻臉不認人,當下便沉默不語。
一聽貞武開口就定下了捐納無益有弊,張鵬翮不由微微沉吟了下,貞武見四人還是跪著,便道:“都平身,賜座。”
康熙明顯是看到開捐納是利大於弊,以是之前才數開捐例,想到這裡,貞武不由悄悄苦笑,康熙一世賢明,這捐納軌製倒是一大敗筆,他怕是做夢也想不到,大清最後就亡在這捐官軌製上。
此封鴿信天然是與賑災糧食有關,陳鵬年在信中稟報首批五十萬擔稻米已經動身,第二批稻米也已譴人去暹羅、安南、廣南、占婆等國采辦,隨信又將噶羅巳倉顧的修建環境簡樸的彙報了一下。
次日上午,貞武便收到了來自噶羅巳南洋總督陳鵬年的鴿信,南洋因為間隔悠遠,又是海路,隆冬時有風暴,是以在通訊方麵主動生長鴿信,二年下來,已是頗具範圍,信鴿由噶羅巳至廣州,再由廣州轉至京郊,三天便可至,為穩妥起見,每次飛鴿傳信皆是5、六隻同放,極少有失,鴿信皆用暗碼謄寫,每一字也獨一米粒大小,倒也能寫下很多內容。
方纔鬆弛下來,包福全邊躬身出去稟報導:“皇上,都城來的勘察小隊已經到達天津,帶隊的是工部右侍郎阮爾詢,現在外請見。”
當時,他覺得這不過是康熙為裝點開捐例籌集軍餉而找的一個光麵堂皇的來由,並未沉思,很不覺得然的就跳了疇昔,現在看來,康熙說這句話,並非是為了裝點,而確切是抱著這個目標。
想到這裡,他不由略微鎮靜,但臉上卻未帶出涓滴憂色,眼下這幾人可都是附和捐納軌製的,稍稍沉吟,他便道:“此議不當,朕既未開恩科,如何能開捐例,難道本未倒置?何況,這捐納軌製之前是利大於弊,然時移勢易,利弊亦非一成穩定,上書房先議議捐納之利弊,然後將其刊在京報上,看看是何反應。”說著他又叮嚀道:“此事儘快見報,恰好以此分離轉移士紳百姓對北方旱情的重視力。”
如此,則導致浩繁文人士子屢蹶考場,殫其畢生精力,終不得一第。年複一年,落第士子數量已是極其驚人,很多士子久試不第,不免心胸憤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