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官缺[第2頁/共4頁]
康熙明顯是看到開捐納是利大於弊,以是之前才數開捐例,想到這裡,貞武不由悄悄苦笑,康熙一世賢明,這捐納軌製倒是一大敗筆,他怕是做夢也想不到,大清最後就亡在這捐官軌製上。
微臣竊覺得,捐納軌製既能聚附士紳民氣,又能穩定處所次序,朝廷亦能於田賦支出以外,另辟財路,以濟國用,減緩百姓之承擔。
所謂異途人才,即未入宦途之充裕多餘之士子,所謂“補科目所不及”,即於科舉以外,另辟入仕之路子。此舉實乃穩定民氣,穩固國本之舉。
看完鴿信,貞武完整放下心來,眼下是青黃不接,上海首批能湊齊二十萬石就不錯了,有南洋這五十萬石,首批賑災糧就有七十萬石,充足對全部市場構成打擊了。
但太上皇卻說‘天下何地無才’何途無品,貲郎始自漢文,而文章如同馬相如,政事如張釋之,皆以貲郎顯。故國度用人不必分其門而阻其途,實政惠民,不必格於成議而徇迂見……
國初平三藩,收台灣以後,天下歸心,四海昇平,人丁隨之猛增,縉名流子數量亦隨之急劇擴大,然各地之府學、州學、縣學卻數十年無所增加,不能退學便斷絕了科考入仕之途,大量縉紳後輩是以而遊手好閒,椎魯浪蕩,興滅詞訟,果斷鄉曲,抗官擾民,為害鄉裡,這是其一。
張鵬翮起家後便道:“現在已是仲春中旬,還是滴雨未下,旱情已是初顯,微臣等懇祈皇上早日回京,至天壇圜丘祭天祈雨,以安民氣。”
所謂‘官缺製”是為了包管滿族官員的優先權,將官缺分滿官缺、蒙古官缺、漢軍官缺、漢官缺四種,按照牢固的官缺任用各族官吏。
次日上午,貞武便收到了來自噶羅巳南洋總督陳鵬年的鴿信,南洋因為間隔悠遠,又是海路,隆冬時有風暴,是以在通訊方麵主動生長鴿信,二年下來,已是頗具範圍,信鴿由噶羅巳至廣州,再由廣州轉至京郊,三天便可至,為穩妥起見,每次飛鴿傳信皆是5、六隻同放,極少有失,鴿信皆用暗碼謄寫,每一字也獨一米粒大小,倒也能寫下很多內容。
朝廷之以是開捐納,首要目標便是為了減緩這兩種局麵,太上皇曾前後諭令各省:各省之童生,每人捐銀百兩,準予入泮,一科一歲。隨後又令廩生、增生、附生一體準其捐納作貢。旨在讓更多的縉紳後輩有入仕的機遇。”
施世綸忙躬身道:“這幾日氣候轉暖,或比往年提早數天解凍,再有6、七日準能解凍。”
其二則是退學之士子亦因科舉登科名額有限,三年一科,每科登科名額不過三百餘人,對於數以萬計的士子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旗人尚能通過筆帖式入仕,民人卻唯有科舉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