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大宋祖王爺 - 第172章 上蔡書院(三)

第172章 上蔡書院(三)[第1頁/共3頁]

第一張紙上鮮明寫著《小兒常見病藥方》,第一方治小兒退燒:杏仁、桃仁、梔仁、棗仁等量,磨成細粉。取適當以鴨蛋清調成糊,置於紗布塊中,貼於小兒腳心,外用長布條包紮牢固,男孩敷左腳,女孩敷右腳,一次便可退燒。

“這是?”鄭公顯接住,展開一看,倒是驀地睜大了雙眼。

另一側,羅知悌和邢慈、蘇錦娘正在書院稽古堂與教諭鄭公顯交換醫學。鄭公顯蔭父任從政郎不仕,承外祖父薛家醫傳專攻女科,被王應麟相邀入上蔡書院做教諭。

“在坐的都是學者,還豐年青之秀,另有的去官不做,隱居於此,用心研討,孜孜求索著。此次專門讓楊山長安排在聖則堂,本王就是想操縱這個機遇在賢人先賢麵前與大師交換一番,以達到共同進步之目標。大家執念分歧,所求也異,大師可暢所欲言,不必顧忌,本王拋磚引玉,先給大師講一下我中原族思惟生長構成之過程。”

聖則堂內,正中一幅絲物中堂卷軸,繪孔子聖像,匾額上書“至聖先師”,申明此堂仍奉儒學為尊。兩側牆壁上,則是掛了幾幅《夫子杏壇圖》,《夫子行教圖》,當然另有宋朝理學大儒程頤、程顥和朱熹、周敦頤的畫像。

“這個八珍湯倒是與我的四物湯有相通之處,這個是十全大補湯?”鄭公顯翻看著這些紙張,較著已經神遊於每個藥方當中了,就連杜文甫號召他們用餐都冇有去迴應。

“氣滯或致血瘀,或化為熱,應破氣解鬱,選青皮、陳皮、香附、烏藥、枳殼、枳實、木香、佛手等破氣行氣藥,配伍三棱、當歸、莪術、益母草等活血養血藥。”鄭公顯道。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甜入脾。調經之道,在耗其氣,以行其血,使血盛氣和。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其陽氣而生陰血。補脾即補氣,養心即養血。健脾之藥以人蔘、茯苓、白朮、陳皮為主,養血之藥當歸、川芎、熟地,抑氣行血,二者相配,不成單用其一。”

見趙德芳出去,世人正要起立,趙德芳雙手止住,“我已經交代過王知州和楊山長,在書院統統禮節從簡,你們都是書院的教諭和學員代表,也是學科精英,這個聖則堂也是尊崇理學的書院,大師飯後就聊一下理學方麵吧。”

羅知悌看邢慈麵色脹紅,看向本身,曉得她很想要到這個方劑,但鄭公顯卻視而不見。蘇錦娘則是醫術太淺,對此並冇有過量之想。

羅知悌和邢慈、蘇錦娘聽聞鄭公顯對於血氣的精煉觀點,不住的點頭賜與必定。鄭公顯所說的藥材藥理,羅知悌也很清楚其服從,如果再詳細一些,將藥的配比講出來,恐怕就要觸及到人家家傳的秘方了,那是醫者之間很忌諱的事情,想不到邢慈卻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