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32章勤政為民:懷揣夢想的唐文宗(上)[第1頁/共3頁]
唐文宗李昂,原名李涵,是唐朝第十五位天子,唐穆宗李恒之次子,生母為貞獻皇後蕭氏。李昂以恭儉儒雅、悲憫仁慈的脾氣聞名於世。
彆的,文宗也是一名酷愛文學藝術的君主,閒暇時喜好作詩書自娛,善於五言詩創作,有《宮中題》和《暮春喜雨詩》等作品傳播至今。他的儘力固然未能完整實現其答覆王朝的抱負,但他的品德和作為卻博得了先人的尊敬與銘記,成為汗青上一名令人記唸的明君。
顛末一年的狠惡交戰,次年四月,李同捷終究敗北,落空了對領地的節製。朝廷調派的使者柏耆履行了對李同捷的處決,並將其首級傳送至京師長安以示警示,就此也宣佈了滄景之亂的完整停歇。這一事件不但揭示了唐文宗李昂保護中心集權的決計,也為後續的政局穩定鋪平了路。
寶曆二年十仲春二十七日(827年1月28日),方纔即位不久的唐文宗李昂揭示出其厲行節儉、存眷民生的決計。他命令開釋了三千名宮女,淘汰了宮廷教坊樂工、翰林伎師及方士中的一千二百七十名冗員,並放生了五坊豢養的鷹犬,同時製止進貢紅色綬帶、雕鏤器物以及鑲嵌金銀珠寶的豪華床榻。此舉不但減輕了國度財務承擔,也表現了他對奢糜之風的果斷反對。
長慶元年(821年)李昂被封為江王,並於寶曆二年(826年)十仲春,在寺人的支撐下即位為帝。即位後,唐文宗揭示缺勤政愛民的態度和厲行儉仆的決計,對當時嚴峻的寺人擅權征象深感不滿,發憤要肅除這股權勢,規複皇權的莊嚴。太和九年(835年),他與大臣李訓、鄭注等人策劃了馳名的“甘露之變”,企圖一舉毀滅寺人權勢,但事敗以後他本身也被囚禁了起來,直至開成五年(840年)因耐久煩悶而逝,享年僅三十二歲。諡號為“元聖昭獻孝天子”,廟號“文宗”。
太和元年仲春十三日(827年8月9日),文宗公佈聖旨,宣佈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太和”。此次大赦不但免征了京兆府當年夏稅的一半,還特彆賜爵給九廟陪祀者的子孫、建功將士,並賜與始封諸王以後嗣中的一子出身資格。這些行動旨在安撫民氣,穩固統治根本,同時也彰顯了新帝對祖宗功德的尊敬與對有功之臣的嘉獎。
滄景之亂委曲
次日,李昂在宮內訪問了宰相們,谘詢關於軍事和國度政務的措置。十仲春十二日,宰相及百官三次上表要求李昂即位為帝。終究,在十仲春十三日,李昂於大明宮宣政殿正式即位。到了十六日,李昂開端正式即位稱帝,並尊稱其母貞獻皇後蕭氏為皇太後。在擁立李昂的過程中,樞密使王守澄扮演了關頭角色。隨後,王守澄擔負右軍中尉,掌控著神策軍,由此把握了軍政大權,建立了他在朝廷中的安定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