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善行無跡,善言無瑕[第1頁/共3頁]
--範應元
長於計數的人,不必利用籌馬;
5.最高超的工夫和境地是天然天成,渾然一體,瞭然無痕;最高超的行動,都是執道而行,審時度勢,順其天然,毫不想當然,或者一廂甘心腸勉強為之。很多時候,采取有為工夫是最不高超的工夫,不能獲得勝利。
[8]要妙:高深奧妙。
善行無轍跡[1];
秦二世元年,匈奴的冒頓單於登基。
[6]襲明:內藏聰明聰明,不過露。襲,袒護。
由此可見,冒頓單於"雖智大迷",長於守柔守弱、深藏不露的工夫。不到機會,決不脫手。機會一到,一舉勝利。
賢人不以教員為貴,不以資質可珍惜,統統靠得意。
此時,東胡國正在強大期間。東胡國君傳聞冒頓殺父登基,便派使者對冒頓說:"我想要頭曼的千裡馬。"冒頓單於說:"為甚麼你也喜好這匹馬呢?"但還是滿足了東胡國君的要求。
是以賢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2]瑕謫(zhé):不對,缺點,瑕疵。
世俗之人,行而有跡,言而有過,數而有失,情竇開而不能閉,民氣離而不能合。非惟自棄,而所行所言不善,人物皆被其無窮之害矣。賢人常善救之,俾歸真道,各得其所,故交無棄人,物無棄物也。賢人救人物之道,至公忘我。
[7]資:鑒戒。
--範應元
善閉無關楗[5]而不成開;
註釋
救人於危難當中,非救之大者也。方其流轉存亡,為物所蔽,而推吾至明以與之,使暗者皆明。如燈相傳襲而不斷,則可謂善襲人矣。
長於行走的人,不會留下陳跡;
[1]轍跡:軌跡,車行留下的陳跡。
善結無繩約而不成解。
2.天下萬物各有其性,各有其才,各有所屬,賢人恰是看到了這點,以是長於操縱萬物,不放棄、不遺落任何一個,有教無類,使之各適其性,各儘其才,各儘其用,各得其所。而如何做到這一點?答案是:天然有為,讓各物闡揚天然之性,遵循本身的規律生長本身,都能生長好本身,天下天然可達到大治。這是合適大道的,是隱而不遺不露的聰明。
是謂要妙[8]。
東胡國君以為冒頓無膽無識,因而派人來,說想要一個閼氏。
譯文
因而,冒頓攻打東胡國。因東胡國一向輕視匈奴,毫無防備,以是麵對來敵,一時手足無措,潰不成軍,東胡國大敗。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蘇轍
[5]關楗:栓梢。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7]。
這就是遵守大道瞭然無遺的聰明。
--憨山德清
賢人長於物儘其用,而無物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