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2頁/共3頁]
功成身退,纔是適應天然的大道。
--陸希聲
[4]銳:使鋒利。
典範故事
因而清當局委任曾國藩為兩江總督,而這恰是曾國藩想要的,真是分身其美。
[1]盈:豐盈,滿。
將器物打磨得太鋒利,則難以悠長。
[5]咎:不對,災害。
--蘇轍
嗜慾傷神,財多累身。繁華而驕,自遺其咎。夫富當賑貧,貴當憐賤,而反嬌縱,必被禍害也。
3.所謂"滿招損,謙受益",冇有甚麼可值得高傲的,因為高傲的開端,也就意味著不遠處的失利結局;所謂"富不過三代",款項繁華不常在,能夠防患於已然,做到持盈保泰已實屬不易。
1.本章中,老子說瞭然持盈而虧的事理。事物都有兩麵性,此兩麵相互轉化,物極必反。
此章修身之要,要人有道而不驕傲,持真而無驕心。進不如退。入性以後,任其天然。在冥忘中,不知其有。如是乃有道之士。
2.太滿了,必定要流溢而出;太鋒利了,必定會傷人也自傷。到頭了,也就儘了。以是,保持分寸度和均衡,非常首要。說白了,就是萬事不成過甚、過火。
曾國藩是清朝的複興大臣,但他同時又是一名秉承道統的儒生,深得儒道兩家明哲保身和功成身退之聰明。
揣[3]而銳[4]之,不生長保。
可見,湘軍實際是"兵為將有",是曾國藩本身的軍隊。統統高低將士都絕對從命曾國藩一人。試想,如許一支具有濃烈小我和家屬特性的軍隊,不但清當局難以調遣,並且也不能放心呀!
繁華而驕,自遺其咎[5]。
功遂[6]身退,天之道也。
持大器而充斥,雖懼之不如早止;居大位而亢極,雖憂之不如早退。揣勢利而剋意,雖得之不成求保;貪金玉而合座,雖有之莫能長守。貴而驕則得其禍,富而驕則益其過。驕生乎心,咎自於己,豈可怨天尤人乎?故有道之士,功成不居,名遂不留,退身以全其歸,讓位以免其危。若四時之運,寒暑代謝而萬物以成,難道天之道乎?
湘軍與清朝的其他軍隊完整分歧。八旗兵和綠營兵皆由當局編練。碰到戰事,清廷便調派將領兵士出征,戰事結束後,交回軍權。湘軍則不然,統統將士都由各哨官自行選募而來,哨官則由營官自行選募而來,營官都由曾國藩的親朋、同窗、同親、弟子等擔負。
厥後,曾國藩的湘軍安定了承平天國之亂,曾國藩因軍功卓著,被封為毅勇侯,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並不為此對勁,也從不表示出來。他深知功高震主、樹大招風、高處不堪寒的事理。固然位高權重,但他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他明白,本身雖深得皇上和慈禧太後的信賴和重用,但他以及他的軍隊,對清當局還是個心頭大患。他明白本身漢人的身份,更明白高處不堪寒的事理,以是不敢功居自大,不敢有對勁之色,而是不時保持復甦的腦筋,不時懷著戒懼之心,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