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道德經1 - 第三十八章失道後德,失義後禮

第三十八章失道後德,失義後禮[第1頁/共3頁]

1.本章闡述由道到德、仁、義、禮的過程,申明德的產生是因為道的喪失,進而德失仁生,仁失義生,義失禮生。而禮是製造動亂之禍首。為甚麼?因為今後呈現虛假巧詐,呈現陋劣浮華。老子攻訐這類失道行動,以為大丈夫該當棄浮華陋劣,守厚剛正純之道。

禮者賤質而貴文,故樸重日以少,邪亂日以生。

上德[1]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之人表示為外在的不離失德,實在冇有德。

故去彼取此。

為道義而策畫

3.老子以為,禮的產生是社會忠信不敷而至,所以是禍亂之始。由此推出,所謂的先知,也多是虛假浮華的代言人,不值得稱道。社會更加財,品級合作越細,禮教越昌隆,離道和德越遠。所謂"文明是虛假的標記",就是這個事理。老子憂愁於此,一語破的。

[3]無覺得:偶然作為。

上德之人不表示為情勢上的德,是真正有德。

[6]薄:輕浮,不敷。

上德,謂泰初知名號之君,德大無上,故言上德也。不德者,言其不以德教民,因循天然,養人道命,其德不見,故言不德也。是以有德。言其德合於六合,和藹風行,民德以全也。

--蘇轍

以是,喪失道才生德,失德才生仁,失仁才生義,失義才生禮。

--河上公

上仁[4]為之而無覺得,

[9]厚:渾厚儉樸。

上義之人有所作為,但倒是故意所為。

[8]華:虛華,虛飾。

上德有為而無覺得[3],

體雖嚴而用不迫,謂之上禮,以敬為主,以和為貴,以此教人而齊民也。然教者必以正,以正不可,是莫之應也。以正不可,繼之以怒,攘臂而扔引之,則反夷矣。當此之時,敬和安在哉?不如修其身而天下自平也。

4.所謂"金玉其外,敗絮此中",統統的浮華和鮮敞亮麗,常常不敷信,而那看上去儉樸無華、簡樸癡頑的,恰好是最讓人結壯可托賴的。

上義為之而有覺得。

典範故事

禮是忠信不敷而至,是禍亂之首。

智為先見之明,而照於未形之理者也。但是仁義禮智皆賢人適時之用,以是與世汙隆,隨時起落者耳。故執古禦今,則以品德為之本,禮智為之末。化今複古,則以禮法為其始,品德為其終,以是損之又損之乃至於有為者也。

[4]上仁:上等的仁愛。

鄭同北上,拜見趙王。趙王說:"您是南邊的博學之士,有何見教?"鄭同說:"我隻是南邊一個寒微的人,不配教您甚麼。但是,我也是有備而來。我年青時,父親曾教給我兵法。"趙王說:"我不喜好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