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聖人為腹,去彼取此[第1頁/共2頁]
民氣本自虛明,而外之聲色飲食貨利,亦本無可欲。人覺得可欲而貪愛之。故眼則流逸奔色,而失其正見,故盲。耳則流逸奔聲,而失其真聞,故聾。舌則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故爽。心則流逸奔境,而失其正定,故發瘋。行則逐於貨利,而失其正操,故有妨。所謂利令智昏,是皆以物慾喪心,貪得而無厭者也。賢人知物慾之為害。雖居五欲當中,而修離欲之行,知量滿足。……去貪慾之害,而修離欲之行,故去彼取此。
五音[2]令人耳聾,
縱情打獵令民氣狂野不羈,
孔子是我國的文明賢人,是我國當代巨大的思惟家、教誨家。他平生尊敬品德,以佈道為己任,門下弟子三千,桃李滿天下,對後代文明和思惟影響深遠。
解讀心得
飲食簡樸的孔子
以是賢人隻求溫飽而不追逐名利和聲色之娛。
是以聖報酬腹不為目[7]。
孔子平生尋求品德,餬口簡樸。飲食簡樸,飽腹罷了。孔子曾經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食品僅求溫飽,居住隻求安居,主動做事,謹慎說話。
馳騁畋獵[5],令民氣發瘋,
--純陽真人
典範故事
此章教人觸物不著,一心內聽、收神、收身、收心、收意。聖報酬腹不為目,是內觀,外不著。修真之子,一心內守,外判陰陽,靜體無極,返混元於我腹當中,出其身於太虛之上。靜中生之育之,養我之清氣,助我之靈根,守我之神明,出我之真身,以我合天,以我合全,以我之道而同太空,總從"為腹而不為目",方得取真一之性,而生其命。
為腹者守道也,為目者逐物也。去,撤也。聖報酬內而不為外矣,焉肯玩好哉?故去彼色聲、香味、畋獵、好貨之事,而取此虛通之道也。然去者非戔戔去物也,但不貪愛也。雖有五色畢陳,五音畢奏,五味畢獻,可貴之貨畢呈,至於畋獵之事偶然乎因除害而為之,皆不敷以撓其心,蓋中有去外取內之道也。
五音令人耳朵失聰,
五色[1]令人目盲,
[5]畋(tián)獵:打獵。
5.實在,越是簡樸的,越是深切的;越是樸實的,越是淳美的。那些賢人巨人們,尋求的恰是這類博愛眾生,惠濟百姓的人生,他們的小我餬口也是簡樸而純粹的。
[2]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五種聲音,這裡指多種聲音。
前人校注
五味令人落空味覺,
對於那些有誌於學,尋求聖德但以貧寒為恥的人,孔子以為過分貪慾,采納不睬睬、不扳談的態度,即所謂"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所謂道分歧不相與謀,孔子不屑與這些人來往。而對於家道貧寒、簞食瓢飲、居住陋巷、好學不倦的弟子顏回,孔子則大加獎飾,道:"賢哉回也!"以為這是真正的安貧樂道,是一小我最高貴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