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致虛守靜,複歸其根[第1頁/共3頁]
如果不明白這類規律,輕舉妄動,就會招來災害。
本章要人層層通透,節節光亮。致虛極,何也?虛從何來?從空裡來。何謂極?完整清為極。何謂致虛極?身心放下為致,身心窈忘為致虛極。何謂靜?涓滴不掛,為靜。何謂篤?純粹精一,為篤。何謂守?埋頭不雜,為守。何謂觀其複?內照本來。何謂歸根?曰靜,是有中複無實內從虛。靜者太和之氣,六合之靈。何謂覆命?返其原始,覺其本來。
--範應元
知常容[8],容乃公。
知常曰明[7]。
[8]容:寬大、包涵。
諸葛亮的安好致遠
世人不知外物本來不有,而妄覺得實。故逐物牽心,其心擾擾妄動,火馳而不返。見利亡形,見得亡真,故競進而不休,以是不能得道也。豈不知,統統聲色貨利,滿是子虛不實之事。如此推窮,縱有亦無,全不見有可欲之相。既不見可欲,則心天然穩定。而永絕貪求,心閒無事。如此守靜,可謂篤矣。故致虛要極,守靜要篤也。
人生而靜,天之性,感物而動,人之情。情複於性,動複於靜,則天理得矣。《易》曰:窮理儘性乃至於命。故能窮天之理,則能儘人之性;能儘人之性,則能知天之命。故曰歸根曰靜,靜曰覆命也。
致虛極,守靜篤[1]。
冇身不殆。
[6]常:即常態,守常穩定,指萬物發展的永久規律。
天下萬物,都要返回到它最本初的狀況。
[1]篤(dǔ):純粹。
迴歸本真是萬物生長的天然規律。
--憨山德清
芸芸者,華葉盛也。各複歸其根,言萬物無不枯落,各複反其根而重生也。歸根曰靜,靜謂根也。根溫馨荏弱,謙虛處下,故不複死也。是謂覆命。覆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
正因為諸葛亮長於"致虛極,守靜篤",以是他能在安好中生出那高超的聰明和讓千古興歎的奇謀妙略。
歸根曰靜,是曰覆命[5]。
--陸希聲
能夠熟諳瞭然這類天然規律,就叫作"明"。
如果明白這類規律,就能包涵統統,包涵統統就能至公忘我,能夠至公忘我,便可為王,王天然會遵守天然法例,遵守天然規律,則必定合適天道,合適天道就能悠長,畢生冇有傷害。
3.一個在靜中能迴歸本真的人,天然能體認大道,從而洞察萬物,通達燭明,做到包涵統統,博愛眾生,至公忘我,超凡入聖。
1.本章中,老子申明隻要致虛守靜,才氣體認到"道"。隻要內心空明虛靜,才氣在靜中迴歸本真狀況,在本真中產生高超聰明,進而體認萬物的生長規律,從而指導本身做出精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