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1頁/共2頁]
道不成知,不成言。智者知其不成知,不成言,故不言也。但是五千言難道言乎?此老氏憂後代溺於言辭,而不能反身而求之於己心之初,故令人因言以法度意,對勁而忘言,要在乎體而行之也。故《易係》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這就是奇妙的玄同大德。
--純陽真人
不以名譽為樂,不以獨立為哀。誌靜無慾,故與人無怨。不以乘權故驕,不以失誌故屈。
有"玄同"境地的人,不分親、疏、利、害、貴、賤,已經超凡脫俗。
是謂玄同[1]。
道非言說,亦不離言說。然能知者一定言,能言者一定知。
嵇康三年肄業期滿時,他與教員告彆,又對孫登說:"感激先生多年教誨,現在我要走了,先生有甚麼話要叮嚀嗎?"孫登看了他一眼,半天賦說:"你曉得火嗎?光是火與生帶來的。火如果不曉得操縱亮光,就劃一於冇有亮光。如同才調,是人與生俱來的。如果不曉得發掘應用本身的才調,就劃一於冇有才調。當然,火收回光也需求必然的前提,比如,若***,就要有木料燃起火,以保持火的亮光。同理,若想應用才調,就要順從客觀規律,體味外在的天下,如此才氣成績本身。"嵇康聽了,重重地點點頭,心想:平時看教員寡言少語的,神采又木訥,本來有這麼多高論呀!真是不言則罷,一言驚人。
嵇康跟他肄業三年,除了講課,他很少說話。嵇康常常問孫登對本身的觀點,但孫登卻沉默不語,始終不作答覆。
前人校注
故不成得而親,不成得而疏;不成得而利,不成得而害;不成得而貴,不成得而賤。
孫登寡言多聰明
譯文
註釋
智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
智者不言,因天然也。言者不智,造事端也。
--嚴君平
3.所謂大美不言,大音希聲。真正的辯才,不是滾滾不斷、誇誇其談者,而是大智若愚、儉樸無華者。真正的聰明,也不在辯才,而在於心機。所謂"言不儘意",說話不過是表達的東西,巧舌並不能申明心巧。
至人之遊處,顯則與萬物共其本,晦則與虛無混其根,語默隨時而不殊,詭言日出而應變,足以謂玄同也。
--河上公
三國名流嵇康,有一名教員,叫孫登。此人是一名高人,常日沉默寡言,卻極富聰明。
--王弼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聰明的人,不見得誇誇其談,口若懸河,相反,大智若愚,有真聰明者,常常少言語,這與老子的"大美不言"是一樣的事理。因為少言語,以是能保持沉寂,沉寂中常常能生出定力聰明。彆的,真正的聰明,如同玄奧的道,隻可領悟不成言傳,不到機會,也是不宜等閒閃現的,所謂"天機不成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