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古玩人生 - 第412章 八大山人畫作研究

第412章 八大山人畫作研究[第2頁/共3頁]

宋慎轉頭看了劉銘豫一眼,“你另有甚麼不曉得的嗎?”

比方他有一個畫押寫作,很長時候人們一向稱它為龜形畫押,因為其形狀特彆像一隻烏龜。厥後纔看出,本來是由“三月十九日”幾個字變形構成,這剛好是明朝最末一個天子崇禎他殺的日子,標記取明朝的滅亡。那麼這個畫押,也就表示對國亡的記念。鄭板橋評價八大隱士的畫“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未幾淚點多”。

其上題了三首詩,第一首寫道:“分付梅花吳道人,幽幽翟翟莫相親。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魚掃塵。”

實際上,有關於八大隱士的研討,這兩年才接踵遭到學術界的正視,宋慎也是在研討八大隱士畫作謎團的根本上纔會喜好上他的畫。百度搜劉銘豫明顯是這此中解畫的妙手,他早已把畫中詩句解釋的清楚。

另有,他畫上的題詩、署名和印章,也是怪怪的。比方他自號‘八大隱士’,解釋的人很多,至今學者們另有分歧爭辯。他有一方印章,印文刻作,有人說它是由‘八大隱士’四字構成,有的人則持慎重態度,稱之為‘屐形印’,因為它的形狀像隻木屐。至於他畫上的題詩,很多句子更是令人難明。”

第二首詩寫道:“得本還時末也非,曾無地瘦與天肥。梅花畫裡思思肖,和尚如何如采薇。”劉銘豫再次指著這首詩解釋道:“詩頂用了兩個典故,一是元初遺民畫家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以後隱居吳下,畫蘭花露根不畫坡土,人問何故,他答覆說:‘地盤都被人掠取去了,你莫非不知嗎?’二是殷遺民伯夷、叔齊在周滅殷今後,恥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直至餓死。”

“起首是他在用筆用墨上的工夫。他的用筆由方硬變圓潤,飽和墨汁與運筆的體例相連絡,一下筆就給人以渾厚豐富之感。他是第一個充分主動操縱生宣紙特性以加強藝術表示力的畫家。生宣紙的吸水才氣強,輕易使墨汁分散,這本來是缺點,而八大卻把它變生長處,不但為水墨適意畫斥地了一個廣漠的遠景,並且也締造了人們對水墨適意畫的新看法,其功不朽。”

宋慎細看了看,這是一幅《古梅圖》,樹的骨乾已空心,虯根暴露,光禿的幾枝杈椰,寥寥的裝點幾個花朵,像是飽經風霜雷電劫後餘生的模樣。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