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5 無上可汗,進退失據[第5頁/共11頁]
說話間,李儘忠已將佩刀抽出腰畔並直將刀鋒指向中年人,中年人目睹這一幕,倒也不再對峙,直接深跪在地並大聲道:“末將言有衝犯,可汗若誅,我不敢辭。但如果以寒微一命有彰可汗凶名,使群部離心,廢弛可汗大事,此亦不敢接受之大罪!”
一場宴會停止下來,當中固然不乏波折喧華,但最後總算是和藹掃尾。
正在這時候,一向在李儘忠一側沉默不語的孫萬榮趕緊行出,膝行入前手握李儘忠刀背勸諫道:“可汗請息怒!今諸部彙同發難,共尊可汗,隻因唐國積威深切,私意不免憂愁成敗。但今我軍接連告功,後路人馬接踵有聞,也必然會奮勇南來。今南麵另有唐軍浩繁,急需霸占,成績大事,實在不成因一時意氣殺我將才啊!”
瀛州固然地處沃野平地,但也並非完整的無險可恃,州境內河渠橫行,澤野連綴。特彆是位於州境西南的滱水與滹池兩大河道夾穀並行,成為地區內天然的分邊界,也是瀛州州治河間得名之所由來。
目睹唐軍連續脫戰,契丹戰將何阿小也不再命令持續追擊,眼下畢竟已經深切唐國境內,地理、真假俱是不知,冒然追擊極有能夠樂極生悲,還是穩固住當下的戰果最為穩妥。
越往南行,越至富庶之境,但呼應的可供操縱的地險之處也就越少。到達營州以後,李儘忠乃至不敢就城而居,就是擔憂或被唐軍圍困、進退不能。
但胡虜向來畏威而不畏德,跟著本部權勢強大起來,契丹也垂垂落空了以往的恭敬。早在高宗顯慶年間,契丹便夥同奚人反叛於東北。
李儘忠聽到這番話,眸中不免閃過一絲精光,但在低頭看了看已經垂至胸前的白鬚後,又忍不住感喟道:“雖有雄誌,可惜歲齡不饒,即便有強大之時,我怕不能生見。諸子弱不當事,後路諸事還要仰仗你去保持奮取啊!”
此時的疆場上,兩邊參戰之眾數量彷彿,乃至契丹方麵兵力還要更少一些,但官軍反而模糊落在了下風,幾次旗鼓傳令試圖脫戰輪換,但都被那些契丹軍眾們緊緊黏綴著,不能離開疆場重整步地。
特彆是跟著敵軍另一起幾百眾由側翼插入了疆場中,使得前後兩路唐軍首尾彙合的嘗試落空,本來戰陣中的唐軍將士們被火線緊追不捨的契丹軍眾迫出疆場的核心,兩部人馬各自為戰,冇能達成一個有效的共同。
李湛等人的插手,還是給正麵疆場上情勢帶來了必然的竄改。
如果不是從契丹手中掠取到一批物質,眼下隻怕也已經無覺得繼,必必要撤回冀州等候朝廷的物質供應才氣持續北上。
將疆場上的軍眾挽救出來以後,李湛也冇有再試圖持續回攻膠葛,而是率部向南邊停止轉移。